主要表現:人格機構中情緒和情感的極化,精神障礙
發生時段:脫離基礎教育后
當年,小郭夫婦是從外地來這個城市打拼的年輕人,在同一所學校做教師。女兒3歲多時,他們學校需要上“等級”,工作一下子變得繁重起來,沒辦法,他們把孩子送進了寄宿制幼兒園。他們想,孩子在幼兒園就開始學習知識,起步要比其他孩子早,相信只要通過努力,就可以獲得比自己更好的未來。
然而,這只是他們的一廂情愿,孩子不愿進幼兒園。她不愿離開自己的爸爸媽媽,她認為爸爸媽媽在幼兒園門前離開后,就再也不會回來。孩子哭得小郭夫婦肝腸寸斷,真想帶著她一走了之。可是,錢也交了,而且現實情況的確不允許兩個人帶孩子,所以,還是硬起心腸,把她留下了。
后來的一段時間里,小郭夫婦經常能接到幼兒園老師的電話。
“您女兒不吃飯,只要沒有活動,就跑到幼兒園門口去等你們,說什么也不愿回教室。”老師的語氣里帶著焦慮,同時也有些夸耀、表功的成分,“后來是我把她硬拉回教室的。晚上她也不愿睡覺,影響了其他小朋友的休息。不過,你們放心,我一定會把她管好的。”
“謝謝,”說這兩個字時,小郭感到心里很不是滋味,“讓您多費心了。”
這樣的電話多了,小郭還真就打算給老師買點禮物。小郭的妻子每次接到電話,想的卻是自己的女兒,她想去看看女兒,被小郭阻止住了,他不想讓孩子的情緒有太大的起伏。送了幾次禮物后,小郭接到電話的內容變了:孩子終于適應了幼兒園的環境,變得聽話了許多。小郭夫婦這才安心。
時間過得飛快,學校如愿以償地上了“等級”,孩子幼兒園畢業上了小學、中學,一切都在向成熟和完美發展。然而,小郭卻發現,女兒變得非常情緒化,有一件事不順心,她就會摔東西,如果批評她兩句,竟然能把自己關在房間里一整天。有一次,她半夜才回家,小郭的妻子批評了她,她第二天就離家出走了,急得小郭夫婦像熱鍋上的螞蟻一般,差點把整個城市翻過來找她。兩天后,她卻像什么事都沒發生似的回來了,原來,她去同學家住了兩晚……
事件分析:孩子在幼兒期,最重要的就是和父母建立起安全、溫暖的情感紐帶。把孩子送進寄宿制幼兒園,會使孩子產生強烈的、無法排解的分離焦慮。他們時刻地期待著父母親的到來,但都是以失望而歸,有種被家庭拋棄的感覺。而且,在這樣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里,孩子生理、心理上的無力感,讓他覺得完全被孤立了起來,會產生一種絕望的不安全情緒,加上有些孩子的心理、生理發展水平及承受力不強,可能無法完成老師規定的活動,被拋棄的感覺將越來越強烈,并根植于他記憶與情緒體驗中,長大后,將造成他人格價值中的透視點,輕易地便發生情緒與情感的沖突。
解決對策:先送孩子上日托,等日托適應之后,再上全托。最好開始時不要一托就是一個星期,可以先一天、兩天的試試,直到孩子能完全適應。父母要和孩子建立起信任的關系,家長在送孩子上全托前,要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讓他們知道不是父母不要他,父母還會來接他。每次接孩子都要準時,周末回家以后要和孩子更多地交流,這個交流并不是溺愛,無條件地滿足,而是給他講講故事,玩游戲等等,讓他感受到爸爸媽媽是愛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