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健康焦點:“中國在2014年引領了全球支持抗擊埃博拉的行動。中國政府派出了近1000人的抗擊埃博拉的隊伍,對控制西非埃博拉的流行發揮了重要作用,做出了突出貢獻。”在CDC(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舉辦的埃博拉病毒病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世界衛生組織駐華代表施賀德對中國政府給予了高度的贊譽。
國際醫療衛生合作是南南合作的重要形式,中國政府歷來重視與亞非拉國家的醫療衛生合作,并積極參與國際醫療援助。近日,在“尋找·最美援外醫生”公益活動現場,就中國參與國際醫療援助事業發展進程專訪了國家衛計委國際合作司副司長王立基。
走過半個世紀的守望相助
中國向發展中國家派出援助醫療隊始于1963年。當時,社會主義是一個新生的政治制度,受到廣大發展中國家的跟隨,爭取民族獨立解放的斗爭在發展中國家風起云涌。阿爾及利亞經過長期抗爭終于擺脫了法國統治,但隨著法國撤走所有的合作項目,阿爾及利亞陷入了缺醫少藥的社會困境,于是,阿爾及利亞向中國提出請求增援醫療隊。
中國第一支醫療隊幫助阿爾及利亞人民解決了看病就醫問題。這件事在非洲國家傳開,尤其是北非地區,很多國家先后發出請求中國派出醫療隊。
在隨后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里,中國在自身并不富裕的情況下不斷向需要幫助的非洲、拉丁美洲、亞洲等國家派出醫療隊,推動了受援國醫藥事業的發展,彰顯了一個大國對國際責任的擔當。
數據統計,中國參與國際醫療援助52年來,共派出援外醫生23000多名,醫療隊的足跡遍布世界67個國家和地區。目前,中國在51個國家派有52支醫療隊,其中在非洲42個國家派有43支醫療隊。中國援外醫生一直奔走在對抗疫情的第一線。
把一流的醫術帶到受援國
“在歷史上,中國參與國際醫療援助持續時間之長,涉及范圍之廣,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企及。中國在國際醫療援助方面取得的良好效果源于中國醫療援外工作的獨特方式。”王立基說。
在中國政府指導下,中國援外醫療隊由各醫院骨干力量組成,被選派的醫生都具有主治醫生以上資質,在業務上能夠獨擋一面。根據受援國家的需要,中國選派的援外醫生來自不同專科,其中不乏一些很偏的科室,如影像科。在治療程序上,援外醫療隊采取會診制度,即多位不同專科的主任醫師匯總病人情況,經過共同商議,最終確定治療方案。
這種高水準的援外醫療隊在西方國家的醫療體制下是無法實現的。西方國家普遍施行主治醫師制,即醫生與患者是一對一的關系,經驗豐富的好醫生會有很多患者,并且他們不能隨意離開自己的病人,所以參與國際援助的多是志愿者,民間社團,或無國界組織。
“真正由政府選派優秀醫生到非洲、拉丁美洲、亞洲和太平洋一些島國去支援當地醫療衛生事業的,全球只有中國。”王立基說。
中國不但給需要援助的國家輸送醫務人員,還帶去了必需的藥品和醫療器械,既保障了援外醫生順利開展工作,又幫助受援國家醫療機構提高了基礎設施水平。這也是中國援外醫療隊的一大特色。
“病理分析是對病情確診的根本依據,但很多非洲、拉丁美洲國家并沒有相關設備,于是中國援外醫療隊就帶去了影像設備,手把手的教當地醫生如何為每位病人建病例。此外,我們還在非洲、拉丁美洲國家援建了一批外科微創傷手術室,把這種對病人損傷小、副作用小、康復快的新技術帶了過去。白內障是非洲高發病,中國醫生的眼科技術在世界上享有盛譽。‘中國光明行’已經去過20多個國家,免費為當地患者進行白內障手術,給這些貧困地區的白內障患者帶來光明。”王立基介紹說。
中國援外醫療隊不但把現代西方醫學的先進技術輸送到受援國,還把中國的傳統醫學帶出國門,給受援國人民帶來福音。
醫生出身的王立基告訴記者中醫是一個非常完善的系統,很多西藥治不了的病,比如關節疼痛、慢性潰瘍、偏頭疼、腦血栓等,中醫都有很好的效果。另外,中醫醫療成本相對便宜,符合發展中國家患者的經濟承受能力,所以現在中醫在非洲、拉美國家都很有市場,非常受歡迎。
援外醫療隊在受援國毫無保留地向當地醫生傳授推拿、針灸等中醫理療技術,使他們能夠中西醫結合為當地民眾解除病痛,為當地培養一支支帶不走的醫療隊。
在50多年的援助過程中,中國醫療隊不但給當地老百姓看病,還解決了一些非洲、拉丁美洲國家領導人的健康問題,這不但鞏固了雙邊友誼,也從另一個角度佐證了中國援外醫療隊的高超醫術。
讓世界尊敬的“中國醫生”
中國援外醫生不但擁有過硬的醫治水平,他們的醫德,醫風也得到了當地民眾的充分肯定。
“這些在國內屬于專家級的醫生們一踏上非洲大陸就立即開展工作,不分級別,全部參加24小時值班,手術隨叫隨到。”王立基介紹說。此外,中國援外醫療隊巡回醫療,醫護人員走向基層,走向老百姓需要的地方進行義診的獨特方式也得到了當地人民的贊揚。他們說:“只有社會主義國家才可能做到這些。”
然而,援外醫生們在收獲贊譽的背后是個人利益巨大的割舍。援外醫療隊所到之處都是貧窮落后地區,和國內的生活條件相比形成巨大落差。被選派醫生一般都正值而立之年,對生活充滿憧憬,而兩年任期的援外工作使他們根本無法照顧家庭。他們有的撇下剛剛出生的孩子,有的家里老人生病、去世無法回去,只能打個電話寄托感情。不僅如此,身處異國他鄉的援外醫生還要面對各種傳統和非傳統的安全問題,疾病、戰爭、社會治安等方面的危險因素隨時危及他們的人身安全。“我認識的一位援外醫生告訴我,如果我感染上了艾滋病我就不回家了,我就在非洲一直做醫生,一直到發病。他們的精神真的非常感人。”王立基說。
數據顯示,中國已有50位醫務人員犧牲在援外的工作崗位上。也門、阿爾及利亞等地建有中國援外隊員的陵墓。
習近平主席在中國援外醫療隊派遣50周年表彰會上說:“大家不畏艱難、無私奉獻、救死扶傷、大愛無疆。你們是我們援外工作中的一塊金字招牌,而且再次詮釋了援外醫療隊的精神。”
國際醫療援助探索新模式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中國在逐步加大對發展中國家的衛生援助,以提高受援國醫療衛生技術水平和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能力,不斷總結經驗,創新形式,改革管理機制,實現援外醫療隊的可持續發展,支持受援國衛生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王立基介紹說,在今后的援外醫療工作中,正在探索實現六個結合,即長期派出和短期派出相結合,常規技術和高端技術相結合,醫療服務和醫學教育相結合,“走出去”和“請進來”相結合,現代醫學和傳統醫學相結合,政府與民間相結合。
如今,這六種結合模式正在逐漸落實。通過短期與長期結合,常規技術和高端技術相結合,在3年里,中國已分派六批次不同專業的醫生到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幫助他們建立起了神經科這一較為復雜科室;醫療服務和醫學教育相結合,調整援外醫療隊布局,充分利用有限資源,使技術平臺兼顧發展成為培訓平臺,為受援國培養更多醫療人才;“走出去”和“請進來”相結合,譬如河北對口援助尼泊爾,尼泊爾腫瘤醫院的4名醫生已到河北大學進修腫瘤學;現代醫學和傳統醫學相結合,如今援外醫療隊已在非洲建起10所標準化中醫醫療中心,推動中醫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推動受援國社會和醫療發展是一項長期任務。今后,除了繼續做好援助非洲的工作外,中國還要加強對周邊國家的援助力度,包括東盟,加勒比海地區的一些小國,配合國家‘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的需要。”王立基說。
“我們共同居住在一個‘地球村’,醫療衛生事業沒有國界。這次援助西非抗擊埃博拉疫情,中國盡了一個大國的責任和義務,其實也是在援助我們自己。要站在全球的高度來看待衛生外交。為全人類生活在健康的環境里做出努力,每個國際公民都責無旁貸。”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