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了,劉先生就沒安生過,總覺得心里有塊“石頭”,每天天一亮就想起這個事。事情的起因,只是一條濕了水的搓澡巾。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今天,我們想從劉先生的經歷聊聊“恐艾癥”,專家說,作為一種比較常見的心理問題,“恐艾癥”有時引發的嚴重后果值得關注。
一條搓澡巾,兩年“心病”
兩年前的冬天,劉先生到澡堂泡澡。從浴池里上來準備搓背時,劉先生發現忘帶搓澡巾了。浴池工作人員說,澡堂小賣部里就有賣的。劉先生就讓工作人員給拿一條。搓澡巾拿來了,交到劉先生手里時卻是濕的。工作人員解釋說,他順手給把搓澡巾給濕了一下,反正劉先生接下來準備搓背的,干搓巾不好用。劉先生心里犯起了嘀咕,買搓澡巾買來個濕的,怎么看都像是用過的。但劉先生還是用了。
問題出在搓背環節。搓背的師傅用力有點猛,劉先生的后背搓出一些紅印子,有個地方還有點輕微破皮。劉先生很不高興:這個搓澡巾跟用過似的,現在又把自己搓破了皮,會不會傳染上什么病啊?回到家里,劉先生越想越不安。上網查查,劉先生更緊張了:艾滋病的傳播途徑,其中一條就是血液傳播。
“如果那條搓澡巾是一個艾滋病患者用過的,現在又把我的背給搓破了皮,見了血,不會也導致我被感染?”
多次檢查,無法打破“心魔”
喉痛、低燒、盜汗、乏力……隨后的日子里,劉先生上網查閱得更頻繁了,覺得這些癥狀自己都有,越來越緊張了。怎么辦?檢測吧。疾控中心,三甲醫院,劉先生隨后多次出入,檢查結果均為陰性。按理說,劉先生這下該徹底放心了吧,但他覺得不對,會不會檢測出錯了?是不是自己正處于潛伏期,所以檢測不準確?
2年來,劉先生先后拿到了多份檢測報告,幾乎每個季度都要去檢測一次,檢查結果都是陰性,但劉先生還是惶惶不可終日。“我每天都覺得心里有塊‘石頭’,每天天一亮就想起這個事。總覺得自己快要毀了,控制不住地想。每天晚上,上網看一些關于艾滋病防治的帖子,看得心里更矛盾了。”
專家:對“恐艾癥”有三條建議
東方醫院心理一科的主任魏賢玉說,像劉先生這樣的咨詢者,每年都會遇到幾個,尤其是在艾滋病日前后,前來求助的人比較多。這是典型的“恐艾癥”表現。魏賢玉介紹說,“恐艾癥”通常表現在一些性格內向、特別關注健康、有輕微強迫癥傾向的人群中。
輕微的“恐艾癥”不要緊,如果發展到嚴重的,比如像劉先生這樣影響正常生活了,應該及時向心理專家求助。
如何克服輕微的“恐艾癥”?專家說以下三條建議值得聽取:
相信科學檢測:在窗口期以后,抗體檢測為陰性,即可完全排除感染的可能,不要再無謂地擔心和猜疑。
不要相信癥狀:很多人懷疑感染艾滋病都和自身的癥狀有關,的確有小部分人在感染艾滋病后會出現急性癥狀,但這種病例實際上非常少。從醫學的角度講,癥狀并不能作為判定是否感染的標準。恐艾者幾乎人人都有這樣那樣的癥狀,但血檢結果99%以上都沒事,足以說明癥狀并不能完全相信。
嘗試轉移注意力:將精力集中在工作或學習上,以減輕憂慮和擔心,很多“癥狀”會不治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