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健康信息:2023年11月19日,第七期“南京鼓樓&徐州市一院炎癥性腸病(IBD)多學科診療學術交流會”在徐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會議室如期舉行。當天來自消化內科、病理科、醫學影像科等領域的專家學者以座談及MDT的形式,圍繞克羅恩病(CD)等小腸疾病相關專業話題展開交流探討。會議由徐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黨委委員、副院長、消化科學科帶頭人、科主任陳光俠教授主持。江蘇省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IBD學組副組長、南京鼓樓醫院消化科主任醫師張曉琦教授、主任醫師張以洋教授、副主任醫師黃淑玲教授,徐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醫學影像科副主任醫師張濤、病理科副主任醫師劉霞等專家和消化內科醫護團隊參加本次學術交流會。


會議伊始,張曉琦教授致辭。她首先對南京鼓樓醫院-徐州一院炎癥性腸病多學科交流會前六期舉辦情況做了總結,并對該形式的授課及討論給予充分肯定。她指出,學習班每次圍繞一個專題進行深入交流,每期都會有新收獲,相信在陳光俠教授的帶領下,徐州及周邊地區IBD診療水平將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IBD患者會從中獲益!張以洋教授進行了《小腸鏡在CD中的應用》專題授課,詳細介紹了小腸鏡的歷史、小腸鏡在CD診斷及隨訪以及在CD相關并發癥治療中的應用等,黃淑玲教授進行了《小腸潰瘍的鑒別診斷》專題授課,通過大量典型病例的分享,讓參會人員對小腸潰瘍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對小腸潰瘍的診斷和鑒別診斷能力有了進一步的提升。


按照往期會議慣例,本次會議也專門安排了疑難病例現場會診環節,針對初診、治療效果不佳以及疑難IBD患者,專家現場給予專業的指導,幫助患者解決實際問題。會議還對中國潰瘍性結腸炎診治指南(2023版)進行深入討論,與會專家對指南中重新修訂的內容作了詳細解讀。

陳光俠教授在總結發言中指出,小腸是人體最長的器官,占消化道總長度的70%以上,是營養物質消化吸收的主要場所。由于位置深且冗長,“九曲十八彎”的小腸一直是檢查的盲區,傳統的小腸檢查方法(如小腸鋇劑造影、CT小腸造影、推進式小腸鏡等)無法窺其全貌,導致許多小腸疾病被漏診或誤診,小腸疾病也成為消化道疾病診治的難點和廣大消化內科醫生關注的熱點。
徐州一院消化內科隨著膠囊內鏡、小腸鏡、小腸CTE、腸道超聲診療設備引入臨床后,尤其是雙氣囊小腸鏡的應用,極大提高了小腸疾病的診療水平,開拓了小腸疾病內鏡診治新領域,給許多消化系統疑難病診斷帶來了新希望,為廣大小腸疾病患者治療帶來了新曙光。本次的學習交流,讓大家對小腸疾病的規范化診療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相信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實踐,大家對小腸疾病的診療水平將會持續提升,可以更精準、更規范地服務廣大炎癥性腸病患者。專家簡介

張曉琦
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IBD學組委員江蘇省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IBD學組副組長江蘇省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委員

陳光俠
徐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副院長,消化內科科主任,主任醫師,徐州醫科大學及中國礦業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全國先進工作者及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江蘇省消化內鏡學會委員、江蘇省六大高峰人才、江蘇省“333”工程第三層次人才、徐州市消化學會副主任委員、徐州市消化內鏡學會委員、徐州市抗癌協會常務理事-胃腸癌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徐州市醫師協會理事、徐州市醫療損害鑒定委員會專家、徐州市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專家、徐州市衛健委醫學領軍人才。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江蘇省社會發展重點研發項目,江蘇省333人才工程課題,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江蘇大學社會發展計劃課題等省市科研課題多項;在內鏡下微創手術治療方面有特長。專家門診:周一全天 高級專家門診:周四上午

王莊梅
徐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醫師,醫學碩士,消化科炎癥性腸病和胃腸動力學組組長,專業方向為炎癥性腸病、功能性胃腸病及消化道早癌。擅長胃食管反流病、炎癥性腸病、功能性胃腸病、胰腺炎的診治以及消化道(食管、胃、結腸)息肉、粘膜異型增生的內鏡下治療等。
專家門診:周五上午

張海涵
徐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醫學碩士。專業方向為消化道早癌、胃腸動力及炎癥性腸病。近年第一作者發表論文4篇,其中SCI1篇。(記者/王莊梅、李文錦)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