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健康信息:奮斗是幸福的,幸福是奮斗出來的。對于陪伴徐州人走過83載風雨歲月的徐州市第一人民醫院來說,無疑就是這樣幸福的“奮斗者”——
在醫療高端人才競爭幾近白熱化的情況下,97歲的“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院士把徐州當作第二故鄉,在徐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設立“吳孟超院士工作站”,打造淮海經濟區腫瘤治療和研究的高地;
在先進醫療技術不斷涌現的當下,曾經創造多項地方醫療史“大手筆”的市一院,依然在眼科、口腔科、神經內科等多個省重點學科保持著“領跑者”的姿態;
在醫患矛盾動不動就成為社會關注焦點的今天,市一院的辦公室內躺著一封封感人肺腑的感謝信,懸掛著一幅幅記錄仁心仁術的錦旗……
83年的“老字號”,一路走來,如今仍保持著“金字招牌”的熠熠光茫。這來源于托起千萬徐州人“健康夢”的莊重承諾,也必將成為市一院打造淮海經濟區醫療服務新高地的強大發展動能。
帶來更優質的醫療資源是管理者的責任
抱著“只要身體允許,就要時刻想著為國家和人民多干點事”的想法,九旬高齡的吳孟超在院士工作站落地市一院之初,便親自“站臺”,主刀完成首例手術。然而這只是市一院打造淮海經濟區腫瘤治療和研究的高地,為肝膽胰患者解除疑難病癥的開始。
從那之后,吳孟超的團隊一直往返于滬徐兩地之間。每周六,他們會固定在徐州市一院進行MDT多學科現場會診,至今從未間斷。遇到緊急情況,徐州和上海方面還會進行遠程視頻,而吳孟超則在幕后坐鎮把關。截至目前,已有10余位業內“大咖”累計接診患者兩百余例。患者們夸贊說:不出徐州,就可以當面向全國頂級專家“求醫問藥”。
為了讓徐州人享受到更優勢的醫療資源,這幾年,市一院“求賢若渴”,每遇合適的高端醫療人才,想方設法,使出渾身解數也要將其招至麾下。繼吳孟超院士工作站落地市一院后,他的學生王紅陽又發起成立“徐州醫學與生命科學院士專家聯盟”,并帶領徐州市一院進行肝癌早篩聯合科研項目。這幾年,引進的60名博士、碩士,日益成為醫院發展道路上的中堅力量。
外面的人才引進來了,自已的人才還要走出去才行。市一院牢牢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大力實施人才強院戰略。注重培養現有人才,鼓勵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和業務骨干繼續深造。從2011年以來,醫院先后獲得一批省衛生廳國際交流支撐計劃項目并出國研修,多名職工攻讀在職博士學位。承辦國家、省、市繼續教育項目60余項,未來該院將達到博士生30名,碩士生160名的目標。
人才的集聚,帶來先進的技術和理念,進而轉化為老百姓實實在在能夠感受到的優質醫療資源。
該院樹立了“名醫、名科、名院”建設方針,逐步形成了以江蘇省省級臨床重點專科——眼科、口腔科、神經內科、產科為優勢,以徐州市重點學(專)科眼科、口腔科、神經內科、骨科、產科、婦科、胸心外科、耳鼻喉科、神經外科、整形美容外科、呼吸科、腎內科、內分泌科、影像科、血液科、檢驗科、消化科、皮膚科、病理科、兒科、重癥醫學科、藥劑科、麻醉科、超聲醫學科、糖尿病護理、眼科護理、神經內科護理、骨科護理等32個科室為重點的綜合學科群,學科綜合建設和醫療技術實力在淮海經濟區走在前列。
開設特色專科,拓展業務范圍,通過申報省級眼科診療中心、建立癲癇病診療中心、斜弱視診療中心、泌尿外科診療中心等特色專科拓展業務范圍,提高專科知名度。加強腎內科省級腹膜透析指導中心、腦血管病研究所的管理,發揮帶動與輻射作用。
與此同時,針對科室發展不均衡情況,有針對性地制訂發展計劃,把外科領域的發展作為專業發展重點,明確目標,制定措施。
近年來,呼吸科、腎內科、整形外科、婦產科、內分泌科等20個科室被評為市級重點專科。獲批21項徐州市科技計劃項目,獲江蘇省醫學科技獎三等獎3項,江蘇省衛生廳醫學新技術引進二等獎一項,徐州市醫學新技術引進獎一等獎4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4項,徐州市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二等獎5篇,淮海科學技術獎二等獎4項、三等獎4項,個人獲省、市科技獎5項。
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服務 是改革者的擔當
醫改無論怎么改,其實質都是要讓患者從中獲益。在醫改的每一次風口浪尖,市一院始終保持著銳意進取的改革者的姿態。
在全國各級醫院開始放權讓利、放開搞活、擴大自主權的第一輪醫療衛生體制改革之初,作為全市醫療“龍頭”機構,市一院一馬當先,改革領導體制,建立起較為完善的勞動人事制度,各項改革走在了全市前列。
2015年,市一院率先推出了“機關干部定點聯系臨床醫技科室”工作制度,要求機關干部深入臨床一線,聽意見、送溫暖、解難題,圍繞科室在發展中的重點、難點問題,深入調查研究,廣泛傾聽職工呼聲,把問題協調解決在基層。
在新醫改進入“深水區”的當下,市一院改革的步履依然堅定而踏實。
為了解決看病難頑疾,他們加快推進分級診療,加強醫聯體建設。促進醫聯體建設向上、向下同步延伸,加強與吳孟超醫學團隊以及北京、上海、南京等上級醫院的聯系,推進與吳階平基金會MDT會診平臺、上海十院胃腸外科合作,做好銅山區、縣(區)鄉鎮醫聯體的建設,發揮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基層首診中的作用,形成全方位、多學科的醫聯體網絡。同時,要發揮市一院“博士專家團”品牌效應,組織專家進社區、下基層,開展健康教育、預防保健、診斷治療、義診等志愿服務活動,滿足社會及群眾健康的需求。
為了化解看病貴的矛盾,他們開展遠程醫療會診、APP與微信時代的掌上醫院建設,推進職能處室信息化建設,實現醫院內部信息的互聯互通和醫療信息化、建筑智能化、醫療服務互聯網化,促進與各大醫院檢查治療信息互通共用,實現“一卡通”,減輕病人經濟負擔。對于弱勢群體推行“兩病一體化”管理。完善和平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城西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兩病”及慢性病病人簽約服務,并做好隨訪,關心弱勢群體,主動為本轄區的重型精神疾病患者、殘疾、低保、失獨人員進行免費體檢。
為了讓患者有更舒適的就醫感受,醫院開展了“優質服務年”活動,更新門診區域的自助機,實現醫保、自費病人均可使用,增加更多支付方式,讓病人更加便捷就醫,提高服務綜合滿意度。開設日間病房、日間輸液和日間手術病區(中心),為患者提供更便捷的服務。
事實上,竭盡全力讓患者更滿意體現在市一院改革的每一個細節之處:
禁止醫院職工車輛在院內停放,讓車位給患者;門診服務臺實行全方位無假日服務,主動為患者提供小物件寄存和失物招領;為病人精心設計的天氣預報電子屏,提醒病人及時增減衣服,注意健康;所有臨床、醫技、輔助科室和相關職能部門均正常開診上班,專家門診節假日也不停休,讓老百姓時時刻刻享受到高質量的醫療服務……
這些細微的亮點,看似微不足道,卻凝聚著“人民醫院為人民”的不變宗旨,是改革者一路前行中從未忘卻的初心。
堅守公益使命傳遞溫暖 是一院人的承諾
醫乃仁術,無德不立。堅守公益使命,把溫暖傳遞開來,是市一院站位淮海經濟區醫療高地,對社會作出的大愛承諾。
他們把健康送給弱勢群體——
作為紅十字醫院和教學醫院,市一院先后組織實施“視覺第一中國行動”、“彭年光明行動”、“百萬貧困白內障患者復明工程”等,使11000余名貧困殘障患者重見光明。為此,醫院兩次榮獲國務院頒發的全國殘疾人康復工作先進集體及衛生部頒發的全國白內障無障礙省先進集體。
“防盲治盲”“微笑列車”“明天計劃”是該院三大品牌公益項目。防盲治盲工程啟動于1990年,在蘇北建立起覆蓋縣、鄉、村的三級眼保健網,先后在全國各地義務實施白內障手術近兩萬例,普查范圍達220多萬人口;“明天計劃”自2008年開展以來,已為徐州、淮安、宿遷、連云港四市的孤殘兒童免費手術近300例;自2002年被確定為全省首批四個“微笑列車”項目合作單位之一,市一院已為6000多例唇腭裂患者解除了病痛,成為江蘇省16家微笑列車定點綜合醫院中唯一一家A級醫院,獲“全球領先者”殊榮。
他們把知識送到百姓身邊——
2011年底,市一院“博士義診團”正式成立,致力于為淮海經濟區基層醫療單位和貧困群眾開展送醫送藥義診活動。截至目前,“博士義診團”已開展現場義診活動100多場,直接受益群眾有2萬多人次。
為把健康教育送到百姓身邊,市一院各科室通過播放視頻、發放健康教育處方和疾病預防治療手冊等形式開展健康教育活動。自2015年底開展的健康大講堂活動更成為醫學專家與普通市民零距離接觸的“連心橋”,平均每年10場講座,每一場活動均座無虛席,使廣大市民學到了大量正確的疾病防治及急救知識。
他們把技術送到田間地頭——
為真正讓醫學技術“下沉”到貧瘠、落后的農村地區,無論寒冬酷暑,每天清晨7點,一批醫學專家會準時從市一院出發,奔赴銅山、新沂、邳州、豐縣……
在那里,他們帶教、坐診、查房、會診,開展病例討論與科研活動,有計劃、系統性地提升基層醫護人員服務水平;在那里,他們協助開展手術指導、專業培訓、病例會診、雙向轉診工作,切實提升了基層醫療機構的技術水平;在那里,他們組織縣級醫院醫務人員研究、制定、申報科研課題和撰寫論文,有效提升了基層醫院的科研教學水平。
隨著醫聯體建設范圍的不斷擴大,市一院已與112家基層醫療機構簽署合作幫扶協議。一大批無私奉獻的醫務工作者將青春和熱情留在了基層,為持續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優化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提升基層服務能力和群眾獲得感付出了汗水與辛勞,也真正實現了“讓醫改成果為全民共享”的鄭重承諾。
目前,市一院整體遷建工程正在有序推進,不久的將來,一座功能齊全、技術先進、流程科學的現代化園林式“三甲”綜合醫院將以嶄新的面貌呈現在市民面前。
市一院院長杜鐘祥語重心長地說:“醫院的地址變了,但‘人民醫院為人民’的初心不變,保持‘領跑者’的姿態的信心不變,‘打造淮海經濟區醫療高地’的雄心不變……”
2019年,完成整體遷建工程后的市一院,將在新起點如何完成跨越式前進,如何在新醫改進程中繼續勇立潮頭,如何給社會帶來更多溫暖的醫療救助,這一切,值得期待!
徐州健康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