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如俠教授,徐州市中醫院原院長,江蘇省名中醫。1999年4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95年被評為全國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1996年被授予全國“三八紅旗手”;2002年11月,被確定為第三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2012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批準建設“王如俠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擅長中醫心血管系統疾病防治,對高血壓、冠心病、心絞痛、心律失常、風濕性心臟病及各種原因引起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療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從事中醫工作56年,在省內外有較高知名度和影響力。
“人都是有夢想的,開始從醫,我的夢想就是解除患者的痛苦,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這就是我的初心,我的使命。”在王如俠教授給記者準備的材料中,她表露了自己的心跡。材料是王如俠教授一筆一劃手寫的,非常認真,從其力道而言,根本看不出來是77歲老者的筆跡。這讓記者非常感動,而更感動的是她的標題《不忘初心,奉獻永遠在路上》,他們那代人,是說到做到的,絕不說大話。
響應毛主席“六•二六”指示,在基層醫院工作多年
“家里人得病的比較多,(從醫)解決家庭問題,為社會服務”
提起王如俠教授,對蘇魯豫皖周邊地區的患者來說,恐怕是無人不知的。
“我1940年出生在新沂窯灣,老家是邳州市運河鎮。父親14歲的時候到窯灣萬茂店當學徒,釀酒和制作醬菜,萬茂店是家很老的店。父親在萬茂店大概干到25歲,后來和人合伙在窯灣開了家百貨店,賣些糕點等等,當時的窯灣還是很繁華的。”王如俠教授說,淮海戰役中的窯灣戰斗打響的時候,他們一家人就在窯灣鎮,“我就記得戰斗打得很慘。”1948年11月8日開始的窯灣戰斗打響了淮海戰役的第一槍,黃百韜兵團63軍在該戰中全軍覆沒。
“窯灣戰斗結束后的當年底,我們全家回到運河鎮,父親做醬油、醋和醬菜賣,母親忙家務,我在邳州八義集中學上初中。”王如俠說,“說起和中醫事業的機緣巧合,想法其實很簡單,當時缺醫少藥,而我的家人得病的比較多,弟弟因為高燒驚厥,反復抽風,造成腦細胞損傷,落下殘疾。”“我初中畢業的時候,正好趕上徐州中醫中藥??茖W校招生,是5年制大專,那時候上初中都得好幾個取一個,徐州中醫中藥??茖W校就更難考了。”
在記者的印象中,徐州許多老名中醫都畢業于徐州中醫中藥??茖W校,而記者卻很難搜集到該校的資料,“徐州中醫中藥專科學校是1958年‘大躍進’的時候辦的,1962年停辦,總共招收了四屆學生,我是第一屆學生,是班級團支部書記。本來是1963年畢業的,學校停辦的那一年,我被分到邳州人民醫院中醫科實習,實習一年就留下了。1965年6月26日,毛主席在同他的保健醫生談話時,針對農村醫療衛生的落后面貌,指示衛生部‘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這就是‘六•二六’‘最高指示’,這個指示對我國的醫療衛生事業,尤其是對農村醫療衛生工作產生了重要影響。1966年,我響應‘六•二六’指示號召,到邳州鐵佛寺地區醫院工作,就在今天的艾山景區,當時邳州有5個地區醫院,在鐵佛寺醫院生活還是比較艱苦的,醫生都是正規大學畢業生,病人也相當多,中醫就我一個人,逢集的時候,一天得看2、30位病人。鐵佛寺醫院當時有50多張床位,x光機等設備、化驗等科室都比較健全,算是比較大的醫院。因為在學校是團支部書記,后來幫助院長負責起了醫院的整個運轉工作,安排手術,會診我也在現場。在鐵佛寺醫院工作了6年,內婦兒科、針灸等中醫全科病人我都看,累是累點,但也接觸到了各類病人,這為我以后提高技術,包括當院長都是很好的積累。”
1971年,王如俠教授調入徐州市中醫院在大內科工作,“我調到徐州后,很多老患者也跟著到徐州來找我看病了。”王如俠教授說。
“學無止境”,向名中醫和“國醫大師”學習
“致力冠心病、慢性心血管中醫治療30多年,父親卻因為腦溢血醫療事故去世”
王如俠教授說,實踐沒有止境。多年來,經我治好治愈的病人數不勝數,但病情是復雜的,也遇到不少困難和挑戰,“僅憑自己掌握的知識還不夠,這就需要學習,除了向書本學習,注重實踐經驗總結外,也多次向知名專家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技術和服務水平。”
“1972年,醫院派我到江蘇省中醫院內科學習班進修,跟隨曹鳴高老師學習了10個月,曹老師的耐心教導使我大開眼界,受益匪淺。”王如俠教授說,曹鳴高教授(1907—1985)是吳縣人,是吳門醫派的臨床大家,江蘇省名老中醫和江蘇省中醫院創始人,“他世傳六代從醫,他的祖父曹滄洲是清光緒帝御醫。曹老師早年隨祖父應診,學術造詣深厚,尤其擅長治療肺系疾病。他認為‘凡哮喘之治,重在培本,治本之法,重在治腎;論治肺炎,當標本兼顧,清化痰熱以治標,養陰益氣以治本’,對于肺系疑難雜癥,多采用活血化痰法。曹老師的女兒曹蓓蓓現在也在江蘇省中醫院工作。”
“1983年初,我又被派送到衛生部舉辦的心內科培訓班學習,帶教老師是陳可冀,他當時是國內外知名醫院——北京西苑醫院心血管病中心主任,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為國家培養了眾多的中醫心內科拔尖人才。在他的帶領和指導下,經歷10個月的艱苦學習,虛心求教,不斷實踐,我對心血管的病因病理及辯證施治有了較為深刻的理解,特別是中西醫結合治療冠心病、高血壓方面有了嶄新的認識,可以說是新的突破。”王如俠教授說。“國醫大師”陳可冀,1930年10月出生于福建,是我國著名中西醫結合內科、心腦血管科專家,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名譽會長,擅長用西醫方法檢測病情,用中醫方法辨證用藥,讓很多危重心血管病患者轉危為安。
跟隨陳可冀學習回到徐州市中醫院后,王如俠根據心血管病多發的現實,開始重點研究心血管及老年病領域的臨床實踐,“到現在已經30多年了。慢性心衰的病人比較多,目前較好的治療方法不多,治愈率不高,死亡率仍較高,根據陳可冀院士的傳授和我多年來的臨床經驗,研制出的心衰方劑,能很好地改善心衰患者的生存能力,恢復心臟功能,既為病人減輕了痛苦,也節省了醫療費用。”
談起家人,至今讓王如俠教授不能釋懷的是父親因為腦溢血去世一事,“父親的腦溢血剛開始是比較輕的,完全不會有生命危險,在邳州大的醫院治療,因為表現的腸胃道癥狀比較多,沒有經驗的醫生給他輸大量液體造成腦血管再次破裂,在醫院一個星期就去世了,才70多歲。當時我已經調到了徐州市中醫院,是大內科主任。我說是醫療事故,他們不承認,我簽字之后,做了脊髓穿刺,最后被判定為一級醫療事故。我們沒向醫院要補助,錯了就是錯了。要是現在是死不了人的,我母親也是腦血管病,也是70歲時候得的,老人家活到了90歲才走。”
用中醫傳統的辨證施治方法用心施治
“大醫精誠,王教授再一次將我從死亡線上拉回來”
在筆者這個“筆桿子”看來,作為中醫名家,網絡上應該有很多關于王如俠教授的材料,實際上,除了一些患者“王院長很好,看病很耐心,很溫和”、“態度好,醫術高”之類的留言,關于她的事跡很少被記載。
“我不管是做普通大夫還是做院領導,包括退下來之后,對每位患者都能做到耐心細心,認真聽取病人的表述,用中醫傳統的辨證方法,用心施治,許多患者送來了感謝信,有的還送來了錦旗,我很少拿出來示人。”王如俠教授說。
在記者的一再要求下,王如俠教授才從柜子里把孟阿姨去年10月送給她的感謝信拿出來給記者看,82歲的孟阿姨家住云龍區山水康橋小區,患有心臟病,心律失常,并發嚴重肺炎,在我市一家??漆t院治療,“因本人特殊過敏體質,無法正常適用消炎治療,再加上心臟的多處頑疾,醫院下了病危通知……萬般無奈之下,子女用救護車將我拉到名醫堂,請王如俠教授出診。王教授在救護車內為我把脈診斷,并開具藥方,幾日后奇跡出現,我的病情竟逐日見好,直至出院,所有人均嘖嘖稱奇,王教授再一次將我從死亡線上拉回來。通過我這次發病經歷,讓我和家人感受到了中醫的神奇及王院長高深的醫術。”孟阿姨送給王如俠教授的錦旗上寫著:“大醫精誠 仁心仁術 起死回生 終生感恩”。
王如俠教授臨床經驗豐厚,提出了“冠心病以瘀為主要病機,通瘀為治冠心病之綱;慢性充血性心衰是一種虛實間雜癥,以虛為主,要益氣活血溫陽化水為主;心律失常以經方復脈湯加減化裁而收良效”等觀念,研制出強心飲、心復康合劑治療心衰,烏芝降脂片、雙降膠囊治療高脂血癥、高粘血癥和冠心病心絞痛等多種制劑。“現在冠心病高發,冠心病屬于中醫里的‘胸痹’范疇,心脈不通,經脈瘀阻,導致陽氣不足,無力鼓動血行,由此可見,血瘀是冠心病的根本病機,所以在治療上要以通瘀為綱,用丹參、當歸、赤芍、川芎、降香、桃仁、紅花、三七為、土鱉中為主要配方而進行加減,抗血小板、降粘、抗栓、擴張冠脈,調脂、穩定粥樣斑塊、保護血管內皮功能,取得很好的療效。”
王如俠教授介紹,對于慢性心衰,中醫認為久病損傷心腎陽氣,瘀毒內停,損傷血管心肌,導致血瘀、痰阻、水濕內停,引起憋喘、氣短、胸悶、出汗、咳嗽、夜間不能平臥,“服用心衰方能起到益氣溫陽,活血通脈,利水除濕的效果,一般兩個星期后,臨床癥狀就可以改善,服用2到3個月后,心臟射血分數能明顯提高。我市的陳女士,今年65歲,患高血壓、糖尿病10多年,近兩年來經常憋喘、出汗、氣短、心慌,在幾家三級醫院都治療過,癥狀改善不明顯,心臟超聲顯示射血分數只有25%,服用我研制的心衰方后癥狀逐漸減輕,3個月后心臟超聲顯示射血分數增加到了54%,夫妻二人感動得叩頭致謝。”
在最近的病例中,王如俠教授說大屯煤電公司退休職工朱先生的經歷比較典型,“他今年也是65歲,患有高血壓、冠心病多年,7年前突發心肌梗死,在我市一家三甲醫院搶救放了3根支架,并告知心血管很不好,下了病危通知。西藥常規治療不到一年,因舊病復發轉到上海瑞金醫院檢查治療,發現有血管完全堵塞又放了3個支架,繼續西藥常規治療,五年間四次去瑞金醫院檢查,每次都放支架,五年間在在瑞金醫院檢查放了6個支架,前前后后放了9個支架。2015年下半年,經人介紹找到我,服用中藥一年后,病情穩定,血壓控制良好,再去瑞金醫院檢查,沒有發現血管堵塞,兩年來,不間斷服用中藥,今年1月,又去瑞金醫院檢查,血管完全暢通,家人非常感激。”
腎癌術后三個月上班
“56年來,我始終堅持不忘初心,既要給患者看病,凡能給患者節省的還要盡量節省”
2002年,王如俠教授從徐州市中醫院院長的崗位上退休。“1983年當副院長,1991年,動員我干院長,其實我是不愿意接的,實在是沒辦法,當了10年院長。要是我把全部精力放在業務上,經驗就會更多一些。凡事沒有十全十美,這也是我的一個遺憾。”現在王如俠教授每周都要到“名醫堂”和建國路上的普濟藥店上門診,擠公交車上下班。找她問診的老病號多,時間長了王如俠教授對那幾十塊錢的掛號費也“在意”了起來,“看病繳掛號費,天經地義,但我有時感覺過意不去,特別是一些復診的老病號,前幾天,一個熟人來看病,我還自己掏錢叫學生幫他掛的號。我1999年4月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按照規定,2007年我的門診掛號費要上漲到15元,我當時沒同意,還是10塊錢。當然,我也知道這和醫院的制度有沖突,好在把病看好是主要的,掛號費多少大家都能理解。”王如俠教授告訴記者說,對一些僅僅是開藥方的老病號,“我就告訴他們到普濟藥店找我,那里不用掛號。不過,你最好別公開我這個秘密。”王如俠教授囑咐記者。
王如俠教授敬業,這一點記者是有體會的。2017年11月7日,徐州市第二屆膏方養生文化節暨徐州市中醫院第九屆膏方節在徐州電視臺舉行,在眾位專家中,王如俠教授是到得最早的。“年齡大了,問診超過25個人,就感覺很疲勞,面對患者又不好意思推辭,一心想著照顧患者,也就更疲勞了。當然人家能相信我,我還是感覺比較高興的。”從醫56年,王如俠教授研制了心衰方、心脈通貼敷散、心復康合劑、活血通絡合劑、藥氧液、舒胸益氣湯、暈痛停湯、脫敏止咳方等多個制劑,出版了《中國藥菜譜》、《常見病常用藥》等專著,“人總是會老的,希望寄托在年輕人身上,所以我很早就注意發現人才、培養人才,無論是當院長還是退下來從事專家門診,我都把培養人才、帶徒傳承當作大事來辦,言傳身教,誨人不倦。”
今年1月6日下午,記者在“名醫堂”采訪王如俠教授的時候,奉承她“精神狀態好”,她說,“我是腎癌患者,2016年5月在南京動的手術”,這讓記者大為詫異。王如俠教授介紹,2016年年初上門診的時候,感覺腰有點疼,就做了個CT,CT提示腎有高密度影,之后又做了B超檢查,我都沒在意。直到兩個星期后,才想起來做了一個加強CT,經手術后切片,確診是乳頭狀腎細胞癌。術后三個月我就上班了。之后復查,連手術的輪廓都看不出來了,現在也沒什么感覺。”
在醫者仁心價值觀的引領下,王如俠從不開大處方,不開與病人無關的藥物,更不亂開檢查,凡能給患者節省的盡量節省。王如俠教授說:黨的十九大聚焦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強調要堅持中西醫并重,傳承發揚中醫藥事業,號召全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這些都令人振奮,讓我備受鼓舞?;仡?6年的從醫歷程,最深刻的體會就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同患者共命運,心連心,永遠把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踐行自己的承諾,服務患者的身心健康。”
徐州健康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