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四院兒科專家孫迎軍介紹:兒童不自主眨眼、點頭、聳肩、清嗓子、吸鼻子叫“兒童多發性抽動癥”。在兒科門診經常遇到學齡前期或學齡期兒童因多個怪異動作交替出現或同時出現來就診。這些孩子多因不自主眨眼,點頭,聳肩,清嗓子,吸鼻子而遭到家長的訓斥和責罵,其實他們是無辜的。這是一種病,病名為兒童多發性抽動癥,由于長時間的漏診和誤診(誤診為咽炎、結膜炎等),為以后的治療帶來困難。
兒童多發性抽動癥是一種以慢性多發運動性抽動和(或)發聲抽動為特征的神經精神性疾病,以3~8歲發病率高,男孩多見,近年來發病率有逐年增多趨勢,且難治性病例也較前增多。發病后,如不能很快控制,對兒童學習、生活、社會交往造成危害。
兒童多發性抽動癥的病因至今尚不明確,可能是神經遞質失調、遺傳因素、免疫因素、環境因素及社會心理因素等共同作用的結果。
臨床表現為兒童出現反復、非節律性、不自主的運動性抽動和發音性抽動及伴隨某些心理行為障礙,其抽動是多種類型的,具有不可克制性,但遭到訓斥后可短時間控制,緊張時加重,睡眠時消失。
在家庭生活中,如果孩子出現以下情況:
1.多個怪動作交替出現:不自主眨眼,點頭,甩頭,聳肩,清嗓子,吸鼻子,尖叫,罵臟話等;
2.抽動每天發作多次,陣發性,用意志可短暫控制,睡眠時消失;
3.智力大多正常;
4.久治不愈的咽炎、結膜炎、“壞習慣”等要及時到醫院就診。
兒童多發性抽動癥的治療需要醫護人員與家庭人員的共同努力,也就是心理治療與藥物治療配合進行。心理行為治療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家長要避免打罵、過分指責、譏笑患兒,要給以安慰、疏導,改善不良情緒,另一方面不過分溺愛孩子,要鼓勵、幫助患兒逐漸改善癥狀,要建立融洽、和諧的家庭環境。
一、藥物治療
有可能會存在不良反應,且為對癥治療,要權衡病情。
1.泰必利
適合輕癥患兒,口服一周后起效,副作用小,不良反應為錐體外系癥狀及體重增加。
2.氟哌啶醇
適合中重癥患兒,小劑量開始,漸增量,有效量維持,副作用大,有木僵現象,常與安坦合用。
二、中醫治療
如口服兒童智力糖漿,配合針灸、按摩穴位等。臨床研究證實:泰必利和兒童智力糖漿聯合用藥,同時配合心理行為治療療效較好,且不良反應低,在國外已被作為一線用藥。
三、其它治療
對于難治性兒童多發性抽動癥有報道可予大腦深部蒼白球及丘腦電刺激,這有待進一步研究。另外要注意查血鉛,血鉛增高的患兒要驅鉛治療。
兒童多發性抽動癥的預后
95%患兒在18歲后大約50%~70%抽動可停止或明顯減輕,抽動不會威脅生命,也不會縮短壽命,大部分患兒可以有幾近正常的生活,一小部分伴有精神障礙嚴重的患兒治療有困難,復發病例治療比初治患兒困難。
推薦專家:
孫迎軍 徐州市中心醫院兒科專家、主任醫師。畢業于徐州醫學院,曾深造于解放軍總醫院、首都兒科研究所。現任徐州市醫學會兒科分會委員。擅長小兒呼吸系統疾病、神經系統疾病及消化系統疾病的診治。
專家門診時間:周四全天
導醫電話:0516—85707122 1895217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