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高聰 報道
世界衛生組織決定將今年9月10日定為第一個“世界預防自殺日”。全世界在這一天一起關注自殺問題。有數據表明,自殺已成為我國人群第5位死因,北京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統計,我國每年至少有25萬人自殺,200萬人自殺未遂。這個數字讓人心驚!
在15歲至34歲年齡段的青壯年中,自殺是首位的死因。青少年輕生的報道經常見諸報端,青少年自殺問題應引起全社會的重視和警惕。
在“世界預防自殺日”到來之際,我們采訪了徐州東方人民醫院的楊永杰院長,請他談談如何預防青少年自殺。
青少年為什么會產生自殺的想法?楊院長說,當前青少年由于缺乏必要的挫折教育和心理素質教育,容易因為一時苦悶或瞬間沖動產生自殺念頭,但他們的這種念頭絕對沒有成人因“價值觀破滅”導致自殺那樣堅決,只要及時發現并進行合適的開導勸解,青少年很容易走出“自殺”誤區。但從目前的現狀看來,當前大多數青少年還不善于主動及時向家庭、向社會尋求心理方面解脫,而是一味地掩藏在心里。長期積累,很容易導致孩子心理扭曲,心理承受不住時可能一時沖動產生自殺等不良念頭。
如何早期發現青少年的自殺傾向呢?楊院長說,具體地說自殺者的心理狀態有如下特征:
(1)偏差認知。企圖自殺者的知覺常因情緒影響而變得歪曲。表現為“絕對化”或“概括化”或兩者交替。絕對化是指對任何事物懷有認為其必定如此的信念。比如“我做任何事都注定失敗”、“周圍的人肯定不喜歡我”。“概括化”指以偏概念,以一概十的不合理思維方式,常常使人過分偏注某項困難而忽略除死之外的其他解決方法。比如 “我有缺陷,別人都瞧不起我“,從而自暴自棄,自責自怨,自傷自毀。
(2)沖動行為。青少年的自殺意念常常在很短的時間內形成,因情緒激動而導致沖動行為,一想到死馬上就采取行動。他們對自己面臨的危機狀態缺乏冷靜的分析和理智的思考,往往認定沒辦法了,只有死路一條,思考變得極其狹隘。
(3)關系失調。自殺者大多性格內向、孤僻、自我中心,難以與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際關系。當缺乏家庭的溫暖和愛護,缺乏朋友師長的支持與鼓勵時,常常感到孤獨無助,最后變得越來越孤僻,進入自我封閉的小圈子,失去自我價值感。
(4)死亡概念模糊。企圖自殺的青少年對死亡的概念比較模糊,部分甚至認為死是可逆的,暫時的。因此對自殺的后果沒有充分估計。
那么我們怎樣幫助有自殺企圖的人呢?
(1)保持冷靜和耐心傾聽
(2)讓她/他傾訴自己的感受
(3)認可他表露出自己的情感,也不試圖說服他們改變自己的感受
(4)詢問他們是否想自殺:“你是否覺得那樣痛苦、絕望,以至于想結束自己的生命。”
(5)相信他說的話;當他說要自殺時,應認真對待
(6)如他要你對其想自殺的事情給予保密時,不要答應
(7)讓他相信他人的幫助能緩解面臨的困境,并鼓勵他們尋求幫助
(8)說服其相關人員共同承擔幫助他的責任
(9)如果你認為他當時自殺的危險性很高,不要讓其獨處,要立即陪他去心里衛生服務機構或醫院接受評估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