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切除術后膽汁反流性殘胃炎是指胃切除術后由于失去幽門致膽汁反流而引起的胃炎。反流液呈堿性故又稱胃切除后堿性反流性胃炎。長期觀察表明,胃切除術后慢性淺表性或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發病率達95%,其中大多數可能與膽汁反流有關。畢氏Ⅱ式術后的發病率高于畢氏Ⅰ式。本癥的發病原因有二,其一由于胃竇切除,失去了胃泌素對壁細胞的刺激,導致殘胃萎縮;其二由于膽汁反流,膽酸破壞胃粘膜屏障,使氫離子從胃腔內回滲,擴散到粘膜及粘膜下層,持續釋放組織胺使粘膜血管通透性改變、粘膜水腫,蛋白水解梅釋出,最終導致粘膜產生炎癥、出血、糜爛甚至潰瘍。
[癥狀體癥]
1.多于胃切除術后2年發生; 2.上腹部持續性燒灼痛或胸骨后灼痛,進食后加重,服制酸藥不能緩解; 3.惡心、嘔吐,嘔吐物常有膽汁,嘔吐常發生于夜間,呈非噴射性,嘔吐后癥狀不能緩解,嘔吐可隨時間推移而減輕; 4.部分病例可有上消化道出血; 5.后期可有貧血、消瘦、舌炎、腹瀉。
[診斷依據]
1.有胃切除史; 2.有上腹或胸骨后燒灼痛、進食加重,制酸藥不能緩解; 3.有膽汁性嘔吐; 4.后期有貧血、消瘦、舌炎、腹瀉。 5.胃液分析為胃酸缺乏或低下,GI無輸出襻梗阻表現。內鏡可見膽汁反流入殘胃、殘胃粘膜黃染,組織活檢可見胃粘膜炎細胞浸潤或萎縮性改變。
[治療原則]
1.飲食調節; 2.促進胃排空、防止膽汁反流; 3.中和膽汁及對癥處理; 4.必要時手術治療。
[療效評價]
1.治愈:癥狀消失,能正常飲食,內鏡示殘胃粘膜恢復正常; 2.好轉:癥狀減輕或基本消失,基本上恢復正常飲食,內鏡示殘胃粘膜仍有不同程度炎癥存在。 3.未愈:癥狀無改善,內鏡提示殘胃病變無改變。
[專家提示]
本癥是由于胃切除術后失去幽門功能而造成膽汁反流入殘胃而形成殘胃炎。因此,術前應考慮并發本病的可能性,嚴格掌握手術適應癥和手術指征。對已形成的胃炎,重點設法阻止膽汁反流。目前所用的藥物,一是吸咐或中和膽汁,減少已反流入殘胃的膽汁對粘膜的損害;二是促進殘胃排空,盡可能減少膽汁的反流。有關促進胃腸排空的藥物,目前已由第一代胃腸動力藥胃復安,發展到第二代有嗎丁琳、第三代的西沙必利。西沙必利具有促動力作用強、為全消化道動力藥物,副作用少,現基本取代胃復安、嗎丁琳。本癥以藥物治療為主,嚴重者可采用Roux-en-y胃空腸吻合術以阻止堿性腸內容物反流入胃,但此手術尚未被公認用作預防措施。
(來源:39.net)
每日精彩推薦>>>
國際盛會,與我何關?
中醫辨證女性經期口腔潰瘍
嚼口香糖可防口腔潰瘍
艾滋正由高危人群擴散到一般
低血壓偏愛年輕女孩
糖尿病患者你準備好了嗎
艾滋病病毒源自黑猩猩?
減輕體重能降血壓?
從病例了解胰島素增敏劑
由此進心血管專題 >>> 了解更多糖尿病訊息>>> 由此進入胃病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