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人話語遲”這句諺語在我國一向廣為流傳,對此醫學界的觀點卻大相徑庭,專家認為,聽覺功能和語言功能是相輔相成的,因此“話語遲”者應警惕聽力障礙。
家住農村的小女孩張佳今年已經2歲多了,但她現在說的“話”沒有人能聽得懂。媽媽帶她來醫院就診,經醫生檢查發觀,小張佳患有嚴重的聽力下降。她的媽媽說,在其他同齡的孩子都可以簡單發音時,小張佳只會嗚嗚嚕嚕的發聲,張佳的奶奶便說孫女兒是“貴人話語遲”沒關系的。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她發現這種情況并沒有改變,于是便帶女兒來槍查,沒想到真出了問題。
專家認為,家長的不重視是發生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另外一點是因為孩子與家長進行語言交流時運用了測聽。一種行為測聽是家長在與孩子進行語言交流時,無意中給了孩子動作手勢,見到孩子有反應,就認為她聽到了,但實際上孩子并沒有聽到。另一種是有的孩子在與家長交流時,盡管聽不清家長的語音,但會通過家長的口形的變化,觀察出家長的主要意圖。因此,孩子說話晚一定要引起家長的注意,如發現孩子到了1周歲還沒有語言意識,就應警惕有無聽力障礙,帶孩子到醫院進行聽覺功能檢查,爭取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三早”幫您把握最佳治療時機
3歲的劉寶鑫出生后不久發現雙耳失聰,在及時進行人工耳蝸植入手術后,現在已經可以進行簡單的語言交流了。有關專家認為,兒童聽力障礙最重要的是早發現、早干預、早治療。如果錯過最佳語言時機,即使配上助聽器或人工耳蝸,也難以完全恢復語言能力。
耳聾時間越短,效果越好。由于人在6歲前處于言語形成黃金時期,若耳聾的時間過長,聽中樞一直得不到聲音信號的刺激,功能就會退化。這種退化是不可逆的,更重要的是,時間過長會引起語言中樞退化,導致語言障礙和影響語言清晰度。及早地發現了小兒的聽力障礙,及時采取聽力補償措施,并按照科學的方法進行言語訓練和康復教育,這些孩子的言語以及心理、智力發育就不會受到影響,這就是所謂的聾兒早期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