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麥當勞、必勝客等眾多國際知名快餐企業的上游供貨商,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因大量使用過期肉激起民憤,而其母公司,正是擁有105年歷史的美國福喜集團。最新調查顯示,該公司多年來“一貫如此”地使用過期原料,隨意篡改生產數據,且受公司高層指使。
過期的臭肉,輕松通過企業的監管,被擺進以“安全、營養”著稱的洋快餐店,而“過期肉優先供給中國市場”的指示,更是讓本來信任著這些商家的消費者傷透了心。
這些年,一些“看上去很美”的國際知名品牌,一看到“中國”兩字就頻繁變臉,干出一些骯臟的勾當:販賣劣質品、使用過期肉、內外兩標準、曝光不認賬……這些洋品牌在中國公然造假,底氣何在?
首先,國人對洋品牌有著特殊的“厚愛”。不少人認為進口商品就是優于國貨,盲目“迷信”洋品牌;其次,相關部門“重名氣輕監管”的行為導致洋品牌有恃無恐。“免檢”、“免稅”等優惠政策,使得一些洋品牌的生產、監督等幾乎到了只依靠企業“自律”的地步;再次,質量監管流于形式。試問一個在今年2月份還被評為“食品安全生產先進單位(A級)”的企業,為何僅在媒體的監督中就被曝出如此嚴重的問題呢?最后,政府職能部門的失職、相關法律法規和外部監管環境的欠缺,出事企業不會受到“致命”懲罰,都讓洋品牌敢于“耍大牌”。
不管是否是國際知名的大企業,任何品牌只要來到中國,就應該和國內商品一樣接受監督,不能因其名氣大,就疏于管理。監管部門要摒棄“崇洋”心理,杜絕洋劣質產品的出現,建立起良好有序的監管環境。同時,相關法律法規、市場監管、舉報維權等都應不斷升級,逼迫企業不斷提高標準,完善流程。而國內消費者,也應在此類問題上不盲目輕信,以真正“上帝”的姿態獲得尊重。
福喜事件是導火索,不斷發酵的是對監管流程和洋品牌的質疑。我們希望看到的是國外企業帶進來先進的經驗,而不是把中國當成洋劣質產品的垃圾桶。那句“每一口都安心”的廣告語,希望不會真的變成“每一口都安息”。
徐州健康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