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保健頻道:隨著人均壽命的延長和老年性疾病發病率的逐漸增高,老年抑郁癥患者也在增多。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顯示,抑郁癥老人占老年人口的7%~10%,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極為不利。但是,一些不實或不準確的宣傳,容易誤導人們對抑郁癥的認知和治療。
誤區一 不適應退休后的生活
劉大爺退體前在單位擔任局長,工作繁忙,事必躬親。他今年退休后總覺得不適應,家里沒有什么大事讓他拍板決定,老伴也不聽他指揮。半年過去了,讓劉大爺高興的事一直很少,覺得什么都沒意思,他不愛說話也不想動,吃不香也睡不好。周圍人都說老劉只是適應不了退休后的生活,才變成這樣的。
專家點評:每個人都需要一段時間來面對和適應生活中遇到的不如意。在這個過程中,很多人可能會出現抑郁、焦慮的負性情緒。性格開朗、心理素質好的人能很快度過這一時期,并接受現實,正確面對未來的生活;反之則可能出現持續較長時期的抑郁和焦慮。特別是老年人在離、退休后,由于離開了工作崗位,活動圈子縮小,更容易產生孤獨、無助、自卑等不良心理,導致抑郁癥的發生。
醫生判斷患者是否得了抑郁癥,是根據抑郁癥臨床診斷標準來確診的。無論患者有無重大刺激,無論何種性格類型,只要嚴重到一定程度,符合標準,就可診斷為抑郁癥,并需及時進行抗抑郁治療。
誤區二 是鬧情緒不是患病
袁先生近來總是心情不好,煩躁不安。過去他愛看報紙,愛聽京劇,曾經的這些愛好現在也讓他覺得無趣,不愿說話,總想一個人獨處,睡眠也不好,體重掉了十多斤。后經精神科醫生檢查,將其診斷為抑郁癥。可家里人不理解,覺得這只是情緒方面的小問題,還沒有到病的程度吧。
專家點評:抑郁癥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疾病,患病率比較高。盡管每個人都有情緒失落的時候,但悲觀壓抑到了一定程度,并產生厭世的情緒,記憶力也比過去明顯衰退,反應遲鈍,如果這種情況持續兩周以上,就可能患上了抑郁癥。家人不應只簡單地認為是鬧情緒,而應及時尋求專科醫生的幫助。
誤區三 只是悲傷過度而已
趙阿姨的老伴半年前因病去世,她一直無法從悲傷中擺脫出來,常回憶起過去夫妻相伴的日子,而如今卻形單影只地生活。她終日以淚洗面,過了半年多心情始終不見好轉,任何事情都激發不了她的興趣。子女們專程來陪她生活,她反倒覺得心煩,也不愿出門,整日唉聲嘆氣,甚至萌發了輕生的念頭。大家都覺得這是親人去世留下的后遺癥,過段時間就會好起來的。
專家點評:親人去世后,親屬(居喪者)非常痛苦,情緒行為與平常不同,醫學上稱作居喪反應。居喪反應是一種正常的悲痛反應,親屬經常向周圍人訴說悲傷的心情,并伴有輕微的負罪感,如認為自己沒有照顧好逝者,而且會有輕微的體重減輕與睡眠紊亂癥狀。一般情況下,這種居喪反應會隨著時間的流逝慢慢消退,兩個月左右嚴重癥狀會逐漸減輕。建議居喪者盡快重返工作崗位、參加社會活動以及培養一些興趣愛好等,主動通過這些方式來轉移注意力,擺脫悲傷情緒,往往在1 年內情緒會逐漸恢復平穩狀態。
居喪者患的抑郁癥是一種異常的悲痛反應,與居喪反應有諸多不同,抑郁癥患者有明顯的體重減輕和睡眠紊亂,這些嚴重的癥狀會持續兩個月以上,患者幾乎不想也無法重新開始工作并參加社會活動,這種異常的情緒甚至可持續1 年以上。此外,患者還伴有強烈的負罪感和無價值感,甚至認為自己活得毫無意義,經常考慮或企圖自殺。因此,切不可把抑郁癥和正常的居喪反應相混淆。
誤區四 身體毛病與抑郁無關
近幾個月來,張大媽老覺得身體不舒服,常常心慌氣短、胸口發悶、疲乏無力、食欲減退,體重也減輕了。全家人都很擔心她的身體是不是出問題了,可到醫院也沒查出什么病。最后,精神科大夫將其診斷為抑郁癥。家里人都不明白,這明明是身體上的毛病,怎么會是抑郁癥呢?
專家點評:有些中老年人經常感到身體不適,可到醫院反復檢查,也查不出任何器質性的病變。其實,在這些軀體不適下常掩蓋著患者內心抑郁的問題。專科醫生在問診時發現,這些患者在排除了軀體疾病后,普遍存在著不快樂、沒興趣、缺乏精力等抑郁情緒。醫學上稱之為隱匿性抑郁。這類抑郁同樣需要進行專業的抗抑郁治療,才能改善抑郁癥狀,并有效緩解軀體的不適。當然,抑郁癥與個人的性格、生活事件等密切相關,內向、悲觀的人,在不良生活事件發生后,更容易患上抑郁癥。家庭矛盾、經濟糾紛、身患重病等不良刺激是中老年人罹患抑郁癥的主要誘因。
在抑郁癥患者負性情緒表達的背后,其實是一種需要,表示他需要愛,需要更多的關懷和支持,表明他喪失了重要的情感,希望重新獲得。在這個時候,家人和朋友就要當好傾聽者和鼓勵者。與年輕人一樣,老年人也需要一定的交際圈,與原單位同事、朋友以及現在的鄰居、社區工作者建立良好的關系,使社會支持網絡更加完善,這樣在經歷心理打擊時才能得到來自多方的情感援助,有助于較快擺脫不良情緒的影響,盡享高品質的晚年生活。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