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院長劉玉村被問及醫患糾紛時表示,醫患關系要想真正修復,要切實推行醫療改革,理順醫藥價格,同時借助社會辦醫、準許醫生“多點執業”等方式,來改變醫療資源過于集中的現狀。
“總體尚可、部分緊張、局部惡劣”
就現在的醫患關系,劉玉村的評價是,“總體尚可、部分緊張、局部惡劣”。但是“就是因為這些局部的惡劣事件,讓全國700多萬醫務人員覺得每天都在面臨著風險,每天后面可能都有鐵棍,每天后面可能都有刺刀。”
劉玉村稱,自己是外科大夫,1983年從醫科大學畢業。正常的醫患關系,在劉玉村看來,當是患者“懷著敬畏之心去求醫問藥”——“敬”,是“對我們醫生有一個尊重”;“畏”,代表著對身體的不安和擔心;醫生,則“對病人懷有仁愛之情,行為表現出來就是要救死扶傷”。
“醫院建得不夠多,醫生數量也不夠”
就現有的醫患關系,劉玉村稱,一關乎“大環境”。“中國30多年的改革開放,經濟取得了飛速發展,老百姓也得到了很多實惠,但中華民族的文化水準、道德修養并沒有跟經濟發展同步進步。”
二關乎“小氛圍”。在劉玉村看來,“我們醫院建得不夠多,有的醫生數量也不夠”,“每天大醫院里門診量實在是太大”。以他所在的北大醫院為例,日門診量達9000-10000人。“一個醫生在短時間內要看完那么多病人,分配給每一個病人的時間只有幾分鐘,大家排了一夜的隊,看幾分鐘的病。”
理順醫藥價格,醫生“多點執業”
談及醫患關系的修復,劉玉村除了提到“厚德尚道”,還強調了今年總理工作報告中提及的“要以壯士斷腕的決心來做中國式的改革,特別是中國式的醫療衛生體制的改革”。
在劉玉村看來,“如果現在醫改把醫藥的價格理順,讓醫生在軀體帶著病痛的人面前少說錢,病人心里感受就會好很多”。
總理工作報告中稱,“鼓勵社會辦醫”。現在民營醫院最大的問題是人才匱乏,而醫生“多點執業”,是解決醫療資源過度集中的良方之一。就此,作為一家公立醫院的院長,劉玉村自稱心態“非常開放”,并表示“這不光是我一個人,我們這批院長,大家的心態基本都是一致的”。文/本報記者 朱玲
相關新聞
三甲醫院成傷醫事件多發地
在3月8日全國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第三次全體會議上,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市政協副主席沈中陽在大會發言中表示,當下中國傷醫情況嚴重,其中三甲醫院成為事故多發地。
據沈中陽介紹,中國醫院協會的有關調研報告顯示,近幾年來,我國暴力傷醫事件逐年遞增,發生過暴力傷醫事件的醫院比例從2008年的47.7%上升至2012年的63.7%,醫務人員遭到謾罵威脅的事件,每年每所醫院發生的平均數從2008年的20.6次上升至2012年的27.3次。
“三甲醫院之所以成為醫患糾紛和傷醫事件的多發地,是因為我國醫療資源多集中在大城市特別是集中在三甲醫院,而這些醫院普遍人滿為患,掛號難、診療難、繳費難、取藥難。患者覺得排隊等待時間長,診治時間短,極易造成情緒煩躁。”
為此,沈中陽建議,“要科學配置醫療資源,改變優質資源過于集中于三甲醫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