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護脾胃是關鍵
專家指出,雖然立秋意味著秋天的開始,但剛過小暑、大暑,氣溫上還沒進入秋天,桑拿天、雷雨天氣依然較多,天氣悶熱,因此近期還要注意防暑除濕,養護脾胃、預防胃腸疾病。
經過一個夏天的“煎熬”,很多人脾胃功能相對較弱,因此飲食上別吃口味太重的食物,也不要暴飲暴食,少吃過涼的食物以及不好消化的食物。比較適合健脾胃的食物有薏米、蓮子、扁豆、冬瓜等。
■不可盲目進補
秋天氣候涼爽,人們因“疰夏”所致的身體消瘦逐漸恢復,味覺增強,人體食欲大增,因此,往往自覺不自覺地開始“貼秋膘”,此法為民間養生習俗之一。在秋天,雖然可以“貼秋膘”,但魚、肉也不能吃得太多,尤其不能大吃肥肉,以免血脂升高,誘發冠心病和癌癥。
如果某些食物攝取過多,會發生一系列疾病,如攝取過多的脂肪會發生肥胖病和乳腺癌、宮頸癌;攝取過多的食鹽,會誘發高血壓。大量臨床實例告誡人們,秋季如不注意進補的原則、方法和補品的選擇,盲目“亂補”,不但于健康無益,反而可能致病。
■涼席預備“下崗”
專家指出,人們常說“春困秋乏夏打盹”,秋乏主要是夏天的困乏延續到秋天而導致的。要消除秋乏,最好的方法是適當運動。立秋后雖然三伏天在即,悶熱的天氣依然比較多,但熱浪有所消退,早晚氣溫相對低,因此可以在早晚適當運動,如散步、打太極拳、游泳等,注意不要過度運動,否則更容易感到困乏。
專家提醒,立秋后不要貪涼,長時間吹空調、風扇,或是在比較涼的夜間睡涼席,都可能導致局部酸疼、腹瀉等問題。而關節炎、頸椎病、肩周炎、椎間盤突出等疾病,很容易因受涼而復發。
■警惕秋季抑郁癥
秋季,人們的情緒通常不太穩定,心情煩躁,因此要注意精神調養,培養樂觀情緒,保持內心寧靜。秋季氣溫變化不定,冷暖交替,給人的生理、心理帶來一定影響,尤其是萬物開始蕭條,人們在草枯葉落、花木凋零中情感容易悲傷,如再遇上不順心的事,極易誘發消沉的情緒。
■衣服合理增減
俗話說:“春捂秋凍。”當秋季來臨時,不急于添加衣服,以增強人的抗病能力,有益身心健康。
但入秋以后,氣溫降低,早晚溫差大,要注意適時增減衣物,不可驟增驟減,也不可增加過多。特別是患有慢性疾病及年老體弱多病者,注意保暖是預防秋季發病的重要措施,因保暖可避免外邪侵襲,陽氣外泄。不要熬夜或蒙頭睡覺,要養成開窗而居、露頭而睡的習慣;夜間入睡后,腹部要蓋上被子,以防受涼。
小貼士
立秋后多做這些小動作
冬季易患許多肺部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哮喘、反復感冒等,這往往與秋季肺陰受損有關。因此,秋季最應注意養肺。這里介紹幾種簡便易行、有助于補養肺氣的方法。
1、捶背:端坐,腰背自然直立,雙目微閉,放松,兩手握成空拳,捶脊背中央及兩側,各捶30次。捶背時,要從下向上,再從上到下,先捶脊背中央,再捶左右兩側。這種方法可以暢胸中之氣,通脊背經脈,同時有健肺養肺之功效。
2、摩喉:上身端直,仰頭,頸部伸直,用手沿咽喉部向下按摩直至胸部。按摩時,拇指與其他四指分開,虎口對住咽喉部,向下按搓,可適當用力。這種方法有止咳化痰的功效。
3、浴鼻:將兩手拇指外側相互摩擦,有熱感后,用拇指外側沿鼻梁、鼻翼兩側上下按摩30次左右,可增強鼻的耐寒能力,有助增肺氣,亦可治傷風、鼻塞不通。如果用冷水浴鼻則效果更好。將鼻浸在冷水中,閉氣不息,少頃,抬頭換氣后,再浸入水中,如此反復3至5遍。亦可用毛巾浸冷水敷于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