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火鍋成為美食主角,可是胃腸功能紊亂、消化道出血、痔瘡也接踵而來
進入冬季,熱氣騰騰的火鍋又成了美食主角。但是,大家享受美味的同時,一些身體的不適也找上門來。記者從我市各大醫院了解到,進入冬季以來,很多市民吃火鍋解饞、祛寒、滋補,由此而導致的“上火”患者卻明顯增多。他們大多是因為食物過燙過辣,導致口腔黏膜燙傷或是引發胃腸功能紊亂、膽囊炎、消化道出血以及便秘和痔瘡。有關專家提醒大家,吃火鍋時一定要注意進食習慣,特別是原有慢性肝病和胃病的患者,更要注意節制,以防舊病復發。
忽冷忽熱胃腸犯病
冬季本身就是胃病容易復發的季節。受寒冷的刺激,人體的植物神經功能發生紊亂,胃腸蠕動的正常規律被擾亂。由于火鍋吃起來熱氣騰騰、麻辣十足,很多人喜歡邊吃邊喝冷飲或啤酒,忽冷忽熱,對胃黏膜極為不利,極易造成胃腸疾病。若是麻辣火鍋,對胃腸的殺傷力就更大了。火鍋的辛辣味道最先刺激的是食道,接著迅速通過胃、小腸等,嚴重刺激胃腸壁黏膜,引起胃酸和脹氣,除了容易引發食道炎、胃炎外,腹瀉、痔瘡也在所難免。
“祛火”提示:冷熱食物不要一起吃,麻辣湯料也要盡可能地淡一些,否則易造成胃寒濕。
貪食惹來口腔潰瘍
很多人習慣將滾燙火鍋中的美味夾起來便往嘴里送,燙得舌頭發麻、額頭發汗還大呼過癮。事實上,口腔、食道和胃黏膜一般只能耐受50℃的溫度,太燙的食物會損傷黏膜組織,而火鍋濃湯的溫度可高達120℃,取出即吃的話,很易燙傷口腔、舌部、食道以及胃黏膜。一些本來就有復發性口瘡的人,吃了火鍋后容易上火,其口瘡發生機會因此又多出好幾倍,或者導致原有的口腔黏膜炎癥狀加重。另外,貪吃燙食還會誘發食道癌變。
“祛火”提示:入口菜肴不要過熱,剛從火鍋中取出的食物稍冷一會兒再吃。
久吃火鍋易患痛風
常吃火鍋的人可能發生腳趾、腳關節突然紅腫、麻痛。這是痛風引起的,是嘌呤代謝紊亂所致的代謝性疾病。火鍋的湯大多采用豬、羊、牛油等高脂肪物質為底料,再加上海鮮、貝殼、魚蝦、豆制品等涮料中含有大量嘌呤,大量進食后會造成體內嘌呤代謝障礙,尿酸在血液中沉積就引起痛風,而富含嘌呤的啤酒更會加重病情。
“祛火”提示:火鍋涮料應葷素搭配,尤其不能把涮完的火鍋湯底當“營養湯”喝光。另外,科學吃火鍋應講究這樣的順序:果汁、蔬菜、肉。吃火鍋時可用酸奶佐餐,對腸胃能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