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就醫信息:在單位組織的體檢中,劉先生被查出肺部有結節。劉先生緊張不安:這個肺部結節是個什么鬼?不會是肺部腫瘤吧?劉先生拿到體檢結果就開始上網搜索,結果越查越緊張,網絡上的許多說法讓劉先生一時沒了主意。
徐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呼吸內科一病區主任、主任醫師任光明表示,在門診中經常會遇到有人拿著胸片、CT報告或者體檢報告憂心忡忡地前來就診。咨詢報告上的肺部小結節到底是不是肺部腫瘤? 它跟肺部腫瘤有什么關系?如果是肺部腫瘤應該如何治療?用什么方案?如果不能確診,應該怎樣復查等?
今天的健康話題,針對肺部小結節,任光明主任將予以詳細解讀。
體檢發現肺部結節,接下來該怎么辦?
目前許多單位組織的體檢中,都加入了肺部CT這一項。這也讓不少人在體檢中查出有肺部結節。由于一些肺部惡性腫瘤在早期表現為小結節,所以在看到肺部出現小結節以后,很多人驚慌失措。如果再在網絡上看到有些關于肺部結節的不科學的報道,就更會讓人緊張不已了。
那么,什么是肺部結節呢?
任光明主任介紹說,所謂的肺部結節是指肺內直徑≤3cm的密度增高陰影。通俗講就是胸片或者CT上顯示的肺里有小白點。常常被肺組織包繞,邊界比較清楚、密度增高。影像學的標準,>3cm的陰影稱為肺腫塊,<8mm的結節稱為小結節或亞厘米結節,<5mm稱為肺部微小結節。
“肺部結節,絕對不能和肺部腫瘤畫等號。”任光明主任表示,一般說>3cm的肺腫塊,通常肺部腫瘤的可能性很大;而直徑≤3cm,影像學表現密度增高的軟組織陰影,也有一部分是肺部良性病變,如炎性假瘤、結核球、外傷、淤血或錯構瘤等,也可能是肺部炎癥或者肺結核活動性病變或者疤痕組織;一部分是肺部惡性病變,如原發性肺部腫瘤、淋巴瘤或肺內的轉移腫瘤等。
那么,在體檢時發現了肺部結節,接下來該怎么辦?
任光明主任表示,肺部小結節并沒有那么可怕,在發現肺部小結節以后,首先應該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心態:發現肺部結節不是壞事,而且多數肺部小結節并不都是肺部腫瘤,即使是,往往此時都是早期,經積極治療能給了自己一次重生的機會。
當然,對待小結節也不掉以輕心。任主任表示,目前來說,對于1cm以下的結節仍然無法通過內科檢查來明確性質,所以在它長大之前只能與之共存,這樣的共存并不會發生生命危險,小結節也不會產生太多的癥狀,但這么說并不代表可以聽之任之毫不理睬,定期的檢查是有必要的,如果長久不去關注小結節,有可能它在一到兩年這個時間段里長大,萬一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機再想治療就來不及了。
“怎么去關注呢,就是定期的復查胸部CT,剛開始復查時間間隔短一些,如果一直不變化就可以拉長復查時間,最終一年復查一次是有必要的”。
任主任介紹說,一般來說,3-12月后復查胸部薄層低劑量CT平掃+三維重建,最好在同一家醫院檢查以便于圖像對比。一般來說首次發現的肺部結節多數在3-6個月后復查,具體隨訪的間隔需要結合每個患者具體情況,由接診的醫生決定。如果復查沒有發生變化,下一次復查的間隔可以適當延長。對于單個結節而言,隨訪兩年,如果結節的大小、密度沒有發生明顯變化,也即為穩定結節,可以終止復查。但肺內存在多個結節的情況,總觀察期需要延長至5年。
如何判斷小結節良惡,應找專業呼吸科醫生
任主任建議,在發現肺部小結節以后,應該到專科醫院或者綜合醫院就診,找有經驗的呼吸專科醫生或影像科醫生就診,必要時可以采取由呼吸科醫師牽頭的,有腫瘤科、影像科、胸外科、檢驗科共同參與的多學科會診(MDT)的方式進行分析、判斷,得出一個科學的結論。
1、如果是炎性病變,急性期給予抗炎、對癥治療可完全吸收消退,慢性期可隨訪觀察或手術切除,預后良好;
2、如果是結核性病變,進展期給予規范抗癆治療,絕大多數可以治愈;穩定期可隨訪觀察或手術切除,預后良好;
3、如果是肺部原發性良性腫瘤,可隨訪觀察或手術切除,預后良好;
4、如果是轉移性肺部腫瘤,只有原發病灶得到有效控制且其他臟器無轉移才能考慮手術切除,否則屬于晚期,愈后不良;
5、如果是原發性肺部腫瘤,大多數是早期肺部腫瘤,經過手術切除等綜合治療,十年生存率可達八成以上。
任主任介紹說,在呼吸科,醫生會根據患者的患病風險、臨床經驗和影像學上肺結節的特點來判斷結節的良惡性:
1、結節大小
惡性病變的風險隨結節的增大而增加:一般來說,結節直徑小于5mm:惡性病變幾率低于1%,結節直徑大于20mm:惡性病變幾率高于50%,直徑大于30mm則多數為惡性。
2、結節密度
肺部結節的密度可分為實性結節、部分實性結節或純磨玻璃結節(GGN)。CT掃描上存在超過3個月的磨玻璃樣病變的惡性風險為10%-60%,具體取決于結節大小和有無部分實性成分。例如,純磨玻璃樣的小結節(直徑≤10mm)很少為惡性,較大的病變(直徑>10mm)則更常為惡性(10%-50%)。部分實性結節的惡性概率最高,依次為磨玻璃密度結節和實性結節。
3、結節形態
結節如果呈分葉、空泡、毛刺、結節牽拉胸膜往往與惡性相關。
4、結節變化
如果在一段時間內影像學檢查顯示結節明顯增長,提示惡性的風險比較高。相反,如果結節沒有增長,比如實性結節2年沒有變化,磨玻璃樣結節3年沒有變化,提示良性的可能性比較大。
發現肺部腫瘤是否能適用靶向藥物,不能一概而論
當然,也不排除個別由于肺部結節進而檢查后發現肺部腫瘤的。任主任表示,在發現肺部結節的人群中,有部分人群相對來說是肺部腫瘤的高危人群。這些人群往往具備下列要素:1.年齡大于40歲;2.長期吸煙者(包括曾經吸煙);3.接觸粉塵環境(包括曾經接觸粉塵)、石棉接觸史或者有過電離輻射者;4.結節有惡性表現(結節較大,越大惡性可能越高);5.結節有毛刺;6.結節位于上葉;7.有惡性腫瘤家族史。
任主任提示說,如果存在上述高危因素,應該盡快就醫。但是,疾病的發生也并非絕對,“即使成功避開了以上所有危險因素,也不代表著肺部腫瘤患病概率就一定為0;同樣地,有些老人吸煙兇得很,肺部腫瘤危險因素占了大半,也有照樣健康活到80、90歲的。”
對于肺部腫瘤的治療,目前靶向藥物成為熱點。對此,任主任闡釋說,由于分子靶向藥物在肺部腫瘤的治療中具有針對性強、療效好、副作用小等有點,近年來靶向藥物對于肺癌的治療逐步從二線走向一線,并逐步走進醫保范圍,因此備受推崇。但是不同的靶向藥物針對的靶點是不一樣的,其作用機制也不相同。所以肺部腫瘤患者要知道自己是否適合吃靶向藥物,必須通過基因檢測進行篩選。
任主任強調說,對于較小的肺部結節病人,一般是不適合使用分子靶向藥物的。因為這部分病人病灶可能比較小,一般推薦的治療是手術治療,多數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對于多發的肺部小結節被診斷為肺腺腫瘤或者其他非小細胞肺腫瘤轉移所致,可以考慮在做基因檢測之后使用分子靶向藥物。
強調:針對肺部小結節,應予以個性化治療
任主任強調說,在對肺部小結節進行診斷和治療的過程當中,不可以采用同一種模式、同一個方案進行治療,盡管結節的大小、形態相同。不同的年齡、不同的職業、不同的身體狀況以及不同的心理狀況,決定了肺小結節處理方式不同。
一般來說,對于年齡比較輕、身體狀況良好、能耐受手術、不能排除惡性腫瘤可能性的肺部結節患者,可以采取比較積極的處理方式,比如,手術或者胸腔鏡探查的方式。而對于年齡較大、腫瘤惡性可能性相對較低、身體存在不同基礎疾病、心理素質相對較好的,可以采取相對保守的措施,比如說定期的復查、觀察。
舉例來說,患者唐女士,35歲。在體檢時發現肺部結節,直徑近20mm,病灶表面較為光滑,密度較為均勻,周圍無衛星灶,肺部無明顯活動性病灶,無陳舊性肺結核表現。檢查腫瘤標志物為陰性,結核γ干擾素陰性。半年后復查:病灶沒有變化。自查出肺部結節后,唐女士自稱左側背部偶有胸痛。一年半復查,肺部病灶直徑仍為20mm。近半年左側胸痛較前頻繁,范圍擴大。最近一次醫院CT檢查,病灶大小無變化,但出現胸膜黏連。
“這位患者如果是年齡較大,或者體弱、有基礎疾病,可以采取繼續隨訪的方式。因為患者無癥狀,病灶表面光滑、無毛刺,經過兩年的身體復查病灶的大小沒有改變,腫瘤標志物陰性。而且可以延長復查間隔。但是該患者較年輕,如果不采取積極的措施,需要長期進行CT復查,會對病人造成比較嚴重的思想負擔、經濟負擔及放射性輻射。胸腔鏡下微創處理損傷小,應該是最佳的方式。”任主任強調,對于肺部結節的處理應該個性化,即使一樣大小、密度、形態的肺部結節,也應該根據病人的年齡、身體狀況、心理素質、經濟情況等采取不同的處理方法。
徐州健康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