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就醫信息:夏季,正是農民施肥打藥最忙的季節,稍不注意就會引“毒”上身。由于氣溫高,農藥容易揮發,施用農藥人員易出汗、又著裝少,人體皮膚暴露在外較多,皮膚吸收農藥的量會增加,因此應特別注意農藥中毒的預防;為了降溫,不少人特別是放暑假的孩子喜歡去游泳,每年都有孩子因溺水而失去寶貴的生命,讓人扼腕,令人痛心。面對中毒、溺水等意外傷害如何預防才是“王道”。為此,記者專門采訪了徐醫附院急救中心專家,一起學習遇到這些突發傷害時第一時間該怎么做。
溺水 溺水后如果周圍沒有專業醫護人員非常危險
對于溺水事件,徐醫附院急救中心副主任燕憲亮表示,溺水是夏季最常見的意外,也是夏季急診室遇到最多的病例類型之一。溺水時,大量水液被吸入肺部,引起人體缺氧窒息,可造成溺水者手腳冰涼,腹部鼓起,意識喪失,重者可能因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
分析溺水常見的起因,他指出,水溫偏冷、準備活動不充分等造成手腳或腹部抽筋,潛入水下后頭部不慎受傷,以及因嗆水沒有及時處理反而勉強繼續游泳造成更多水液進入呼吸道,一般落水者被淹4至6分鐘后即可能死亡。
“溺水后,如果周圍沒有專業醫護人員是非常危險的。在以前多采用將其倒背在背上跑動一段的土方法,令其將水吐出,如果溺水的是孩子,則可以將其腹部頂在膝蓋上,用膝蓋的力量讓溺水者把水吐出來,但這個所謂的“控水”方法已經證實是無效的,正確的方法就是要及時進行正確的心肺復蘇,否則依然會功虧一簀。”
專家支招
學學心肺復蘇術,施救及時能挽救溺水者生命
采訪中,燕主任提到一點,很多人都在電視劇中看到,似乎只要溺水者把水吐出來就沒事了。“如果溺水者吐出水后依然沒有蘇醒,那必須要進行正確的心肺復蘇,這是救命最關鍵的一招。現在很多企業和學校都會組織急救演習或培訓,其中一般都有心肺復蘇術的訓練,但不少人不重視,其實心肺復蘇術中胸外心臟按壓的準確位置應該是兩乳頭連線的中間點,而非左側心臟處,建議大家有機會都應該認真訓練、動手實踐一下,因為如果實施不準確可能會壓斷肋骨,甚至可能戳穿肺部,引起更大傷害。一般來說,如果施救及時準確,就很有希望能挽救溺水者的生命。”
談到培訓,多年來,燕憲亮主任熱心參與并深入到社區、學校進行急救知識的宣傳與培訓工作,也是徐州醫科大學急救與救援醫學系的工作之一。他帶領的團隊注重社會責任,定期組織醫護人員進社區、下農村、到部隊。他說,“作為一家享譽淮海經濟區的三級甲等醫院,徐醫附院始終不忘其社會責任,急救中心更是重視精神文明建設,多次組織醫護人員進社區、下農村、到部隊、進廠礦、前往學校和機場等地方開展徒手心肺復蘇、外傷的止血、包扎、固定和搬運等急救知識與技能的培訓,我們醫護人員手把手地教大家學實用的急救技能,這些技能掌握好了,關鍵時刻真的可以救命,也能夠為送急診搶救贏得寶貴時間。”
相關鏈接:突破“瓶頸”學科建設碩果累累
據急救中心主任許鐵介紹,徐醫附院急救中心是江蘇省臨床重點專科、江蘇省綜合性緊急醫學救援中心,江蘇省急診醫學分會主任委員單位,是徐州醫科大學急救與救援醫學系主要依托,設有救援醫學研究所和徐州市重點實驗室——急診醫學實驗室,以及急救醫學、災害與重癥醫學、創傷醫學和急救心理學四個教研室。中心承擔著徐州乃至淮海經濟區大量急危重癥的日常診療工作,最擅長嚴重創傷和疼痛、心肺腦復蘇和重要臟器保護、急性中毒和心腦血管等急危重癥患者的搶救治療,相關的基礎與臨床研究在江蘇省乃至全國處于領先地位。中心年急診量超過15萬人次,急危重癥患者超過1萬例次,完成創傷手術1000余臺次,搶救成功率超過96%。每年診治徐州及安徽、河南、山東等周邊地區轉診的患者達萬余人次。據不完全統計,2012年徐醫附院急救中心急診量超過10萬人次,去年達到1 5萬人次;其中超過40%為外埠病例,主要來自蘇北地區及安徽、河南、山東等周邊地區。徐醫附院急救中心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淮海經濟區急診危重病患者的健康守護神。
中心現有醫師65人,其中高級職稱22人,碩士生導師9人,碩博士48人。設有急診內科、創傷外科和危重病三個二級學科,有獨立的急診觀察病房、急診病區、急診ICU、急診/創傷外科病區和急診手術室。擁有先進的現代化搶救設備和監測儀器,具有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設有突發事件批量傷病員檢傷、處置和分流場所。中心擅長急性中毒、心肺腦復蘇、心腦血管急癥、急性器官功能不全、各類休克、嚴重創傷等急危重癥的搶救治療。近
年開展了干細胞移植治療顱腦、脊髓損傷和神經系統疾病等新技術。近3年承擔科研課題18項,經費超過300萬;年均發表論文≥30篇;獲各級科技進步獎、新技術引進獎>10項;獲國家級和江蘇省教學成果獎各l項,江蘇省精品教材1部。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