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就醫指南:越來越多的“心病”襲擊著我們身邊的人。
據徐州市中心醫院心臟診療中心臨床統計,該院冠心病PCI年介入量由2003年765例增至2013年2763例。
心血管疾病,排在我國人口死亡原因的第一位。但令人心痛的是,造成這一原因并不僅僅是現代人復雜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環境,無序的醫療市場和滯后的醫療模式同樣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心血管疾病說可怕也可怕,很短時間內便可致命;說不可怕也不可怕,只要進行及時救治,絕大多數人的生命可以被挽救。”市中心醫院心臟診療中心主任韓冰說。
11月1日,一種全新的醫療管理體系被引入——徐州市胸痛中心在市中心醫院正式成立。它將對我市現有醫療體系產生怎樣的沖擊?能否有效整合現有的醫療資源,建起一個全新的心血管疾病救治網絡?是否能有效提高心臟病患者的治愈率和康復率?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心痛的離別
面對父親的離世,趙林十分悲痛。
12天前的那個夜里,趙父突然急劇胸痛,同時出現低熱、呼吸困難等現象。趙林忙將父親送到附近的縣醫院,醫生診斷為肺炎。然而,僅僅不到兩天,父親開始咳血,病情加重。等到120將父親轉送市區三級醫院時,專家會診的結果是“肺梗塞”,盡管經過全力搶救,還是在幾天后去世了。
趙林的悲憤不僅僅是由于縣醫院的誤診。“我上網查過資料,肺梗塞的誤診率很高,我知道對于縣醫院來說,他們的能力有限。但是,面對高達70%以上的誤診率,難道就沒有什么辦法能夠讓更多優質醫療資源流向基層,讓這樣的悲劇別再發生嗎?”
徐州市心血管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徐州市心臟診療中心學科帶頭人、市中心醫院院長張培影提供了這樣一組數據:根據徐州市中心醫院心臟診療中心的統計,在我市,70%到80%的急性心梗患者需要至少兩個小時才能被送達醫院,肺梗塞的基層醫院誤診率達到70%以上,主動脈夾層瘤患者的院外死亡率達到90%以上,因為患者甚至很多醫生囿于有限的經驗和技術,根本無法對病情做出正確判斷。
這三類心血管疾病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胸痛。當這個先兆出現時,如果患者能夠在兩小時搶救“黃金時間”內趕到醫院并接受有效救治,那么大多數的悲劇都可以避免。
“在心血管病的治療上,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希望,時間就是機會。”張培影說:“病人發病后,兩個小時內是最好救治時機,而若能在90分鐘內得到救治,生存率和康復率能夠提高數倍。”
三道坎,絆住希望
“心臟病患者若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搶救,絕大部分是可以挽救的。”接受采訪時,韓冰一再強調。
他所領導的徐州市心臟診療中心是淮海經濟區首個心臟病專業治療中心,在淮海經濟區率先開展了先天性心臟病的介入治療、心律失常導管射頻消融治療以及經皮冠狀動脈造影術、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急性心肌梗死急診介入治療等先進技術應用。
韓冰說,除患者本身對醫學常識的匱乏外,在心血管疾病診療方面,有三道門檻將很多患者攔在了希望的門外。一是患者入院或轉院手續繁瑣,各環節無有效鏈接,耗費大量時間;二是患者進入的醫院未必有足夠的技術和條件進行救治;三是院前救護和院內救護的脫節,信息溝通不暢導致患者在院前救護中無法得到專業救治,延誤了治療時機。
舉例來說,如果一個病人感到胸痛,他懷疑自己有冠心病癥狀,就迅速撥打120尋求幫助。在從120到醫院的路上,由于救護車上的醫生并不是心血管科醫生,最多只能幫他做一個心電圖,但無法根據心電圖做出專業診斷,更不能及時讓患者吃上藥。
很多時候,患者選擇的醫院也是沒有救治條件的,常常發生漏診、誤診等現象,即便診斷出來也不能實施有效救治,只能選擇轉院。第二次及時救治的機會,也就沒有把握住。
等到患者被轉到有條件的醫院來,醫生又要對其進行會診、制定手術方案、進行術前準備,然后進行搶救。“你想想看,這之間已經浪費了多少時間?心臟病患者的搶救時間幾乎是以分秒來計算的啊!”韓冰痛心地說。
因此,如果患者能夠在發現胸痛后第一時間得到有效指導,并立即住進有救治條件的醫院,那么心血管疾病的治愈率顯然能夠大幅提升。
正是在這樣嚴峻的現實條件下,徐州市胸痛中心應運而生。這是淮海經濟區首家胸痛中心,它以徐州市中心醫院心臟診療中心為核心,與各縣區的醫院、中醫院以及120整合,以醫療互聯網信息技術為支撐,建立起覆蓋全徐州的協同胸痛救治網絡,將院前急救與醫院內搶救無縫銜接、分級救治和協同救治并舉,建立區域協同救治的新模式。
新模式,“心”希望
事實讓我們感到欣慰。
徐州市胸痛中心從10月開始試運行。40歲的陸先生借助這個先進的管理網絡,逃出了死神的魔掌。
10月28日傍晚,市中心醫院急診室,市中心醫院胸痛中心專家王海波早早等候在這里,半個小時前,王海波接到消息,一位40多歲的男子開始從一家基層醫院向市中心醫院轉院。
這名男子就是陸先生。因為胸痛和胸悶,他被家人送進當地醫院。通過胸痛中心聯動網絡,醫院將陸先生的檢查結果實時傳輸給市中心醫院心臟診療中心,值班醫生組織專家會診,認為陸先生出現了急性心梗,情況危急。
在等待患者到來的時間里,王海波已通過電話,及時與首先接診的基層醫院醫生以及這名男子的家屬進行了溝通,并制訂了詳細的手術方案。
晚上6點多,急救車抵達市中心醫院。綠色通道早已打開,術前準備已就緒,陸先生直接被推入手術室,接受冠狀動脈造影、介入治療支架植入手術。手術在1個小時之內完成。
晚上7點多,陸先生被送入市中心醫院CCU。大約在一周之內,他就可以出院了。
“胸痛中心并不是一個實體中心,而是通過引進先進的、規范化醫院管理理念,借助信息技術建立起一個虛擬化管理平臺,在不改動醫院現有科室設置的情況下實體運作,實現充分資源整合及高度醫療信息化管理和高效率。”韓冰介紹說:“我們已經在各縣區建立了6個分中心,而且在兩臺救護車上安裝了移動監護系統,可以隨時了解患者的情況。目前我們正在和120積極開展合作,將這個網絡覆蓋到更多院前急救范圍。”
簡單說來,胸痛中心是一個輻射狀的管理網絡,網絡的中心是市中心醫院心臟診療中心,網絡的各個端點分布在縣級醫院和120急救車上,24小時實時互動。
韓冰介紹說,目前6個分中心的聯體醫院以及兩臺急救車上,都已配置由IVT公司研發的“扁鵲飛救”系統。該系統采用世界領先的無線傳輸技術,實時將網絡中任一醫院胸痛患者心電、血氧、血壓、心率、血糖、肌鈣蛋白及搶救現場的音視頻、基層醫院的醫學影像,實時上傳給胸痛中心專家,讓胸痛中心專家能夠實時遠程指揮搶救,做到院前急救與院內搶救無縫對接,實現患者未到信息先到,患者未到急救人員先到,大大縮短救治時間。同時,該系統還配備時間質控管理系統,以便對救治時間進行質控管理。
在11月1日徐州市胸痛中心成立儀式上,相關學者提到,根據國內外實踐經驗,通過胸痛中心急救網遠程控制系統,最少可為胸痛患者節約30到60分鐘的搶救時間,可以使急性胸痛病人在接觸醫療的第一時間得到及時救治。
“即便在美國等醫療技術發達國家,在沒有建立胸痛中心前,胸痛患者治愈率只有40%左右;建立胸痛中心后,治愈率能達到80%—90%以上。”韓冰說。
診療與國際并軌
胸痛中心及胸痛急救網的建設是國際醫療趨勢,是目前已驗證的整合醫學技術和信息化技術的最佳胸痛治療模式,但在我國還剛剛起步。目前,國內只有少數醫院建立起胸痛中心。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主任委員、著名心臟病專家、市中心醫院心內科外聘專家霍勇教授評價說:“胸痛中心的建立,是醫學發展的一個普遍要求。它關注的重點,是醫療管理方式的改進。利用信息設備的即時性、低出錯率、高運行效率,替代傳統模式下以人工為主的作業方式,克服信息溝通不暢、資源整合不充分、運行效率低、醫療過程欠規范等弊端。”
為完善胸痛中心管理網絡,提升基層心血管科醫生的診療水平極為重要。畢竟,在胸痛中心的網絡中,他們是最基礎的末端端點。
11月2日,首批胸痛中心基層醫生培訓在市中心醫院舉辦。來自6家徐州縣級醫院的70多名醫生參加培訓。未來,還會有更多基層醫生接受培訓。隨著胸痛中心網絡不斷擴大,它將逐漸覆蓋全市所有二三級醫院,并進一步與河南、山東、安徽等周邊地區縣級醫院合作,形成淮海經濟區胸痛急救網絡。
“我們相信,通過胸痛中心的努力,將讓淮海經濟區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真正實現‘心’無所懼。”張培影如是說。
徐州健康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