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兒科就醫信息:很多人一到冬天就容易生病,大人易患鼻炎、咽炎、流感,小孩易患肺炎、哮喘。
對于這些患者來說,現在就是“冬病夏治”的好時機——三伏貼正可以起到這個作用,可防治冬病。
昨日,記者從市兒童醫院獲悉,“冬病夏治”中藥敷貼活動已經啟動,相關信息整理出來告訴你。
A:“冬病”為何要“夏治”?
“冬病夏治”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傳統中醫藥療法中的特色療法,它是根據《素問·四氣調神論》中“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以中醫經絡學說為依據,在人體的穴位上進行藥物敷貼,利用藥物對穴位的刺激和藥理作用調整機體,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采訪中,徐州市兒童醫院的專家分析說,“冬病”指某些好發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變,如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咽炎、風濕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畏寒癥以及屬于中醫脾胃虛寒類疾病。“夏治”指夏季這些病情有所緩解,趁其發作緩解季節,適當地內服和外用一些方藥,以預防冬季舊病復發,或減輕其癥狀。
在中醫看來,這類好發于冬季的寒邪類疾病適合在夏季治療。《黃帝內經》中“人體之陽氣,生于春,長于夏,收于秋,藏于冬”,冬季陰氣上升到達頂點,機體容易遭受寒邪侵犯,往往陽氣不足。而一旦寒邪積久不散更傷陽氣,就會導致內寒。同樣,患者體質在這一時期也處于低潮,接受外界治療能力處于“不佳時期”,見效緩慢。而春夏,尤其是三伏天,由于氣溫升高,人體內陽氣上升,經絡通達,氣血充沛。利用這一有利時機治療某些寒性疾病,能最大限度的驅風祛寒,祛除體內沉痼,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預防舊病復發或減輕其癥狀,并為秋冬儲備陽氣,使機體的免疫功能不斷增強,從而達到振奮陽氣、促進血液循環、祛除寒邪、提高衛外功能的效果。
專家說,“冬病夏治”對于哮喘病、慢性支氣管炎、過敏性鼻炎等慢性呼吸道疾病采取三伏天外貼敷中藥方法,對慢性患者能起到調節免疫、改善肺功能,平喘止咳的效果,也是現代規范治療的一項重要輔助治療手段。
B:中藥敷貼治療的機理在哪里?
采訪中,專家說,三伏天貼敷對于所有陽氣不足、肺氣虛弱及虛寒疼痛和一些免疫功能低下類疾病在春夏治療都會比其他季節治療效果好。
這其中,包括有: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過敏性哮喘、過敏性鼻炎、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呼吸道慢性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結腸炎、凍瘡、胃痛、頸椎病、慢性腹瀉、感冒、部分虛寒婦科病、關節痛、腎虛引起的腰痛。
其中,尤以呼吸道疾病、氣管炎、哮喘病、膝關節疼痛、凍瘡等效果顯著。
專家說,三伏貼是一種傳統中醫的治療法,結合針灸、經絡與中藥學,以中藥直接貼敷于穴位,經由中藥對穴位產生微面積化學性、熱性刺激,達到治病、防病的效果。
對于中藥敷貼治療作用的機理,市兒童醫院的專家給出答案:
——溫經活血,行氣止痛。通過藥物對經穴的刺激,溫通經脈,促進氣血運行,從而達到“通則不痛”的治療目的。同時,具有溝通表里、調和營衛、溫陽行氣、激發經氣、調整陰陽的作用。對肺氣虛、衛表不固、易受外邪入侵有一定作用。因此,對防病治病、強身保健具有重要意義。
——局部的刺激作用。具有一定刺激作用的藥物,可使局部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周圍組織營養,從而起到消炎退腫的作用。藥物刺激通過神經反射,激發機體的調節作用,使機體某些抗體形成,從而提高機體的免疫機能,對某些過敏性疾病起防治作用。
——藥物本身的作用。藥物通過皮膚滲透至皮下組織,在局部保持藥物濃度的相對優勢,發揮較強的藥理作用。同時,通過藥物對局部穴位的刺激,以激發全身精氣,通過縮小血管的吸收輸送,發揮最大的全身藥理效應。
C:重點推薦
市兒童醫院“冬病夏治”中藥敷貼時間安排
采訪中,市兒童醫院的專家說,伏貼季節性療法對時間有一定要求,根據中醫理論每伏第一天是開穴的日子,此時敷貼療法效果最佳。
基于此,最好每伏第一天來進行三伏貼治療,當然也不必過分拘泥于此,即便是錯過了第一天,在整個伏天貼也都會有滿意的療效。貼敷療法三年為一療程,病程長的患者可適當延長療程。
中藥敷貼對象為嬰幼兒及成人,敷貼期間禁食生冷、油膩、辛辣之品。
據介紹,市兒童醫院2014年夏季“冬病夏治三伏貼”時間為,2014年三伏天一共持續30天,為更進一步加強其療效,他們根據患兒病情情況在伏前和伏后各加強一次敷貼,整個冬病夏治中藥敷貼的時間即從2014年7月8日開始到8月27日結束。
相應的具體安排如下:
伏前加強:7月8日—7月17日
初伏:7月18日—7月27日
中伏:7月28日—8月06日
末伏:8月7日—8月16日
伏后加強:8月17日—8月26日
每次貼藥從每一伏期間選擇一天來進行貼敷治療,每次貼敷最好間隔7—10天,連續貼敷3年至5年,病情重、病程長者,可長期貼敷。
對于貼敷的禁忌,專家介紹說,肺炎及多種感染性疾病急性發熱期;對貼敷藥物極度敏感,特殊體質及接觸性皮炎等皮膚病患者;貼敷穴位局部皮膚有破潰者不宜貼敷。
當然,貼敷后局部皮膚微紅或有色素沉著、輕度搔癢均為正常反應,不影響療效。貼敷后皮膚局部出現刺癢難忍、灼熱、疼痛感覺時,應立即取下藥膏,禁止抓撓,不宜擅自涂抹藥物,一般可自行痊愈。若皮膚出現紅腫、水泡等嚴重反應,需及時皮膚科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