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綜合消息:徐州市中心醫院介入放射科主任李國均完成多例高難度顱內動、靜脈畸形、動脈瘤介入手術,使危重患者轉危為安。
顱內動脈瘤是中樞神經系統一種極具風險的疾病,傳統的開顱方法治療,治療中往往會出現動脈瘤的再次破裂,有些病人可能因術中大出血而死在手術臺上。而采用介入治療則無需開顱,只需在患者大腿根部進行穿刺,經過血管將一根纖細的導管插至顱內,在大型數字減影X光機的引導下,將動脈瘤腔填死,以消除動脈瘤再次出血的危險。顱內動脈瘤的介入治療雖然可以極大減少手術對患者的創傷,可縮短住院時間,但由于距離遠,不能像開顱手術那樣直視病灶,因而對操作的精細度要求非常高,不僅要求醫生技術高超而嫻熟,還需要在術中從始至終極為謹慎地操作。雖然難度如此大,但對于從事介入治療已15年之久,在顱內動脈瘤、頸內動脈海綿竇瘺、腦動靜脈畸形等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介入治療方面經驗豐富的李國均主任來說,做起來還是游刃有余的。
今年五一勞動節前,家住本市黃河新村的一中年男性,因劇烈頭痛來徐州市中心醫院急診。介入放射科主任李國均接診后,經腦血管造影檢查發現為腦動脈瘤破裂造成的顱內出血,病情危重。
雖然李主任曾完成過多例相似手術,但這位中年患者的病情卻是一個特例:其動脈瘤破裂僅2毫米,是極其少見的病例。對其實施介入治療,其難度比較大的動脈瘤要大得多。這是因為,在填塞彈簧圈閉塞動脈瘤時,要求盡可能地減少對動脈瘤壁的刺激;而如此微小的動脈瘤,其允許術者進行操作的空間非常小,若導管后退比精準位置多出哪怕僅微乎其微的一點點,就將脫出動脈瘤,抵住動脈瘤頂部,釋放彈簧圈就會刺破動脈瘤頂,造成再次破裂出血……
在如此高的風險面前,面對一位生命垂危的病人,李國均主任沒有絲毫畏縮。他經過反復調試,終于找準了合適的位置,釋放2枚彈簧圈,閉塞了動脈瘤腔。一個瀕危患者的生命就這樣得救了。
另一個病例也很特殊——5月8日,李國均主任接診了一位來自安徽蕭縣的51歲的男性患者。患者左眼紅腫、眼球明顯外凸,經檢查在眼部可聽到雜音,詢問得知患者有顱內外傷史,后經腦血管造影檢查,確診為外傷性頸內動脈海綿竇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