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天使風采:“熱烈祝賀徐州仁慈醫院手外科團隊榮獲2016年徐州市醫學技術引進二等獎”,2016年12月22日,很多同事上班后一打開通訊軟件,便被漫天的喜訊淹沒了。這是屬于徐州仁慈醫院手外科醫生黎章燦的榮譽,也是屬于手外科團隊的榮譽,更是屬于徐州仁慈醫院的榮譽。
為什么《大型靜脈皮瓣在上肢復雜損傷保肢治療中的應用》項目能獲得二等獎?為什么徐州仁慈醫院能成為全部139個獲獎項目中,唯一一家從三級醫院、附屬醫院的包圍中獲獎的民營醫院?其實來自全市多家醫院參評的項目遠比139項多得多。
請給我一杯茶的時間,帶你走進黎章燦與他的手外科獲獎論文,看看手外科醫生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樣的……
關鍵詞一:0.4毫米
一臺手外科手術究竟有多復雜?
實際上從來沒有一種成功叫做一蹴而就。那些天上掉餡餅的故事,不過是場天方夜譚。
和其它手術不同,顯微鏡下的手外科手術,更像是一次“微雕”:做手術時,指端神經和血管都是以毫米來衡量的,指端神經僅0.4毫米,需要在10~20倍放大的顯微鏡輔助下才能完成手術操作。
“坐在顯微鏡前,脖子前伸,一旦找好最佳視野,頭、肘、手腕都不敢動一下,甚至大氣都不敢出。”黎章燦說:“一個指頭的縫合至少要保證5~6根動靜脈,縫合一根血管技巧熟練也需要15~20分鐘,一般一根斷指的縫合需要2~3小時。”上邊說的只是常規,上肢復雜損傷,手術難度是縫合手指的幾倍。因為患者還需要進行皮瓣移植,皮瓣下有多條動脈、靜脈和神經,都需要在顯微鏡下進行一根根縫合。往往一臺手術需要5/6個小時,甚至更久。
這是一個什么概念?你可以在家試著拿一個放大鏡在眼前,保持同一個動作,手指在放大鏡下穿線,一試便知,這個過程有多難。
關鍵詞二:保肢
大型靜脈皮瓣橋接意義有多重大?
“120馬上送來一個重傷病人,快去手術室準備”在接到電話后,黎章燦迅速做出反應,步履匆忙的趕往手術室。
2014年9月,那是個農忙的季節,正在地里搶收玉米的收割機,被秸稈卡住,無法正常運行。司機夏某沒關機器便下車查看,結果,不小心摔一跤,胳膊被收割機絞住。“送來的時候,右前臂掌側10.5 cm~18.0 cm皮膚軟組織缺損創面,肘部肱動脈及尺、橈動脈斷裂長段缺損約16 cm,前臂血運障礙。”也許專業術語我們理解的不太清楚,換個簡單的描述,即患者被收割機絞傷的手臂傷口,如同一條被開膛破肚的魚,肉是張開的,能直接看到骨頭。
作為家里的頂梁柱,36歲夏某直接決定著家庭生活未來的走向。如果截肢,那必然會面臨以后無法操作大型機器,失業甚至沒有收入。
一番思想斗爭后,黎醫生將問題快速上報科室負責人。借助徐州仁慈醫院手外科的團隊力量,設計出“右小腿切取12.0 cm Z20.0 cm大隱靜脈皮瓣橋接重建右前臂缺損的肱動脈及尺、橈動脈,并同時修復皮膚缺損創面”的手術方案。
手術順利進行,術后患肢及皮瓣順利成活,皮瓣外觀良好,患肢功能恢復為優。
截與保,一字之差,卻天壤之別。
關鍵詞三:27個月
一篇學術論文有多嚴謹?
任何新生事物在開始時,都不過是一株幼苗,一切新生事物之可貴,就因為在這新生的幼苗中,有無限的活力在成長,成長為巨人力量。
自2012年3月至2015年1月,為期兩年半的時間中,黎章燦團隊先后完成26臺上肢復雜損傷手術:其中,手掌皮膚軟組織及掌淺弓缺損的手掌復雜性損傷患者7例,脈缺損及皮膚軟組織大面積缺損的上肢瀕臨截肢傷患者10例,上肢皮膚軟組織缺損伴動脈缺損的患者9例。
術后,在嚴格參照英國醫學研究會1954年制定的感覺功能評定標準評定皮瓣感覺的指導下,黎醫生及團隊成員,對患者進行長達12—27個月的跟蹤隨訪。
這些病例的積累,為《大型靜脈皮瓣在上肢復雜損傷保肢治療中的應用》論文寫作提供堅實的數據支撐,最終才寫下了“優13例、良7例、差4例,優良率高達89%”、“與避免截肢的災難性后果相比,采用靜脈皮瓣保肢而發生皮瓣部分壞死的危害性明顯偏低,其收益/損害比值較高,值得臨床選用”的結論。
我想,評委之所以被打動,黎章燦的團隊之所以會摘得獲得2016年度徐州市醫學技術引進二等獎,與這份數據,與這個結論,與這份嚴謹,密不可分!
編者說:
在這個故事里,最好的那部分不是得獎,而是為實現患者保肢而一路艱辛走過的旅程。
也許我們并不確信完全掌控命運,但有“探索與創新”的意識與精神,便能點燃對抗意外的希望與可能。
這絕不是黎章燦和仁慈手外科團隊的巔峰,未來,相信我們會創造更多,請拭目以待……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