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口腔/牙科頻道:齲病即人們通常所說的齲齒,是口腔常見病、多發病之一,它是在以細菌為主的多種因素作用下導致牙體硬組織發生慢性進行性破壞的疾病。據口腔內科副主任醫生 張惠英介紹, 廣泛認可的理論四聯因素學說,即細菌、食物、宿主、時間四因素同時存在、共同作用導致齲病的發生。隨著預防醫學及生態學的不斷發展,人們又認識到社會環境及人的行為因素同樣也影響著齲病的發生。
㈠病因病理機制:
1.細菌:是齲病發生的必要條件,一般認為致齲菌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產酸菌屬,其中主要為變形鏈球菌、放線菌屬和乳桿菌,可使碳水化合物分解產酸,導致牙齒無機質脫礦;另一種是革蘭氏陽性球菌,可破壞有機質,經過長期作用可使牙齒形成齲洞。目前公認的主要致齲菌是變形鏈球菌,其它還包括放線菌屬、乳桿菌等。
細菌主要是借助菌斑粘附于牙面。口腔滯留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被降解后,一方面聚合產生高粘性葡聚糖,形成菌斑基質,另一方面產酸使牙齒脫礦,菌斑的組成比較復雜,除大量細菌外,還有糖、蛋白、酶等物質。
2.口腔環境:口腔是牙齒的外環境,與齲病的發生密切相關,其中起主導作用的主要是食物和涎液。
(1)食物主要是碳水化合物,既與菌斑基質的形成有關,也是菌斑中細菌的主要能源,細菌能利用碳水化合物(尤其是蔗糖)代謝產生酸,并合成細胞外多糖和細胞內多糖,所產的有機酸有利于產酸和耐酸菌的生長,也有利于牙體硬組織的脫礦,多糖能促進細菌在牙面的粘附和積聚,并在外源性糖缺乏時,提供能量來源。因此,碳水化合物是齲病發生的物質基礎。
(2)涎液在正常情況下,涎液有以下幾種作用:
①機械清洗作用減少細菌的積聚。
②抑菌作用直接抑菌或抑制菌斑在牙面的附著。
③抗酸作用由所含重碳酸鹽類等物質起中和作用。
④抗溶作用通過所含鈣、磷、氟等增強牙齒抗酸能力,減少溶解度。
涎液的量和質發生變化時,均可影響齲患率,臨床可見,口干癥或有涎液分泌的患者齲患率明顯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