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3月3日)是第15個“全國愛耳日”(EarCareDay),也是國際愛耳日。今年“全國愛耳日”主題是“愛耳護耳,健康聽力”。耳朵是我們聆聽世界的窗口,平時您注意愛耳保護嗎?如何在寒冷的冬日、炎炎夏日、大風天以及季節交替時保護愛耳?
寒冷天氣耳朵要保暖
讓人又愛又恨的冷空氣帶走了糟糕的霧和霾,可也讓天突然變冷。在寒冷天氣里應該如何照顧好身體,保護耳朵?
耳朵體積小,接觸空氣的面積大,熱量很容易散發。外加耳朵皮膚薄,耳廓缺少皮下脂肪的保護,極易長凍瘡。
外出一定要給它們“穿上”保暖外衣,可以戴上耳包,或用寬大的帽子、圍巾遮住耳朵。從室外進入溫暖的室內,可以迅速用手搓一下耳朵,讓其快速回暖。堅持每天早、中、晚按摩揉搓耳廓,每次約5~10分鐘。
炎炎夏日游泳前先檢查愛耳情況
夏季天氣炎熱,游泳是許多人喜歡的消暑運動。游泳前要到醫院對耳朵的情況進行檢查,看是否有鼓膜穿孔等耳部疾病,以免貿然下水導致疾病惡化。即使耳朵并不感到不適,也要進行檢查,因為有些鼓膜穿孔等耳病患者病情已很嚴重,但自己卻感覺不到,如果貿然去游泳,水進入耳道,易引起中耳炎以及內耳道的感染。
大風猛烈吹耳朵癢癢
秋天風大的時候,很多人會覺得耳朵癢癢,然后就使勁的掏,這樣做是大錯特錯。
癢癢其實很有可能只是頭發絲吹倒耳朵里了,或者有細小的灰塵。在這個時候,最好不要掏,輕輕的用手動動耳朵就可以緩解,或者回家以后用棉棒輕輕擦去灰塵就可以了。有條件的話,還可以往耳朵中滴一滴橄欖油,然后再讓其流出,這樣可以有效地軟化耳朵里的污垢,并且將污垢自動帶出。
季節交替耳朵容易“中風”
腦中風,大家都聽說過,然而對于另外一種高發疾病“耳中風”卻知之甚少。“耳中風”在醫學上稱為“突發性耳聾”,也叫“突聾”。由于季節交替,氣溫不穩定,近期耳中風發病率較高。
“耳中風”的致病原因
據了解,“耳中風”主要由于內耳微循環障礙和病毒感染等因素造成的內耳毛細胞損傷所致,感冒、疲累過度、工作壓力過大、精神過度緊張和刺激等因素都可能誘發。年輕人發病大多是病毒復發,耳朵發炎導致聽力下降,而中老年人以耳朵血管循環變差造成居多,另據研究表明,老年性耳聾耳鳴與腦萎縮、老年性癡呆有關系。
“耳中風”有哪些表現?
“耳中風”清晨或早上起床時常見,多是幾天內突然聽力減弱。據介紹,患者主要有兩種表現:第一,中低頻下降,這就是說突然聽不清聲音,即便是面對面的說話依舊聽不清;第二,高頻下降,這種情況日常言語交流時沒有影響,但伴耳鳴的頻率較高。
耳朵養生關鍵詞:捏、搓、彈、揪
耳朵是我們聆聽世界的窗口,對身體保健也有重要作用。在中醫理論中,耳朵是全身經絡的匯集之處,聯系著全身的每一個器官,其中與腎臟關系最為密切。專家指出,腎是先天之本、生命之源,搓彈雙耳是最廉價的強腎方法。兩手分別輕捏左右耳耳垂,再搓摩至發紅發熱。然后揪住耳垂往下拉,再放手讓耳垂彈回,每天做兩三次,每次1分鐘。長期堅持,能起到抗衰養顏的作用,對頭痛、耳鳴等疾病也有幫助。
“全國愛耳日”與“國際愛耳日”由來
為了降低耳聾發生率,控制新生聾兒數量的增長,預防工作尤為重要。1999年,衛生部頒布了《常用耳毒性藥物臨床使用規范》,加大了對耳毒性藥物臨床使用中的規范化管理力度。針對我國耳聾發生率高、數量多、危害大,預防工作薄弱的現實,衛生部、教育部、民政部、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中國老齡協會、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等10部委局共同確定:每年的3月3日為“全國愛耳日”(EarCareDay)。
世界衛生組織已于2013年3月19日將中國愛耳日被確定為國際愛耳日。1998年,經中國殘聯、原衛生部等10個部門共同商定,確定每年3月3日為全國愛耳日。2000年3月3月,第一次愛耳日宣傳教育活動在全國各地同時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