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健康焦點:前不久,衛生部公布了向社會公開征集地溝油檢測方法的結果:“初步確定4個儀器法和3個可現場使用的快速法,目前正在進一步驗證和完善中。”至此,公眾一方面為地溝油終于“檢驗有法”松了一口氣,而另一方面也不免為“初步確定”和“進一步驗證和完善中”而擔憂。
地溝油為何能與食用油長期上演“真假美猴王”?其檢驗為何難以“一錘定音”?還有人問,如果地溝油中檢不出有毒有害物質,是否就意味著對健康無害而無需在意?近日,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下稱評估中心)有關專家就這些問題接受了本報記者的獨家專訪。
生產地溝油與生產白酒類似
曾經有糧油方面專家稱,如果采用工業方式提純出可以仿冒食用油的地溝油,其成本將遠遠大于食用油的生產成本,并因此斷定地溝油只存在于“理論上”。然而2011年公安部門查獲的多起地溝油案件顯示,廢棄油脂確實已經回流到餐桌。
“從已查處的回流到餐桌上的地溝油案件來看,涉及的企業多是原本生產生物柴油的一些工廠。這些企業擁有地溝油凈化提純所需的設備,只要有原料來源和銷售渠道,它們就可以利用已有的技術生產出與食用油難辨真假的地溝油。”一位知情專家向記者透露。
評估中心首席專家吳永寧研究員解釋,油的主要成分是甘油三酯,現在的地溝油可以通過分子蒸餾的手段將甘油三酯成分提取出來。這個過程類似于白酒的生產過程。從技術上,生產地溝油的科技含量不算太高,并且一旦其產量達到一定規模,單位成本就可以大大降低,其中便大有利潤可圖。相對于工業用油,如果制造地溝油的企業將該油當作食用油出售,則利潤可以提高5倍,這也是有企業鋌而走險的主要原因。
“魔”與“道”較量背后的障礙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制假者針對不斷更新的檢驗方法而不斷地“自我改進”,這是真偽檢測的最大障礙。
吳永寧以牛奶為例解釋說,剛開始造假是往牛奶中摻水,于是檢驗查的是比重;隨后造假者又改變策略往牛奶中摻加米湯,這可以用碘試紙測淀粉含量來檢驗;再改變為加其他東西時,隨之檢驗指標也變化為測定氮含量;此后造假者再次“升級”,改為往牛奶中摻牛尿或者尿素,檢驗也升級為有機氮定量;最后造假者的對策則是添加三聚氰胺。
專家指出,地溝油檢驗方法不容易確定也面臨著類似的問題,由于采用分子蒸餾法提純后的地溝油純度已經非常高,很難通過檢測外源性雜質來區分,而如果通過定量油品中不同脂肪酸等內源特有組分來鑒別的話,又面臨著當前我國調和油本身難以制定出統一標準的窘境。
據了解,調和油又稱高合油,它是根據使用需要,將兩種以上經精煉的油脂(香味油除外)按比例調配制成的食用油。由于調和油的價格相對便宜,受到許多消費者的青睞。調和油一般選用精煉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葵花籽油、棉籽油等為主要原料,還可配有精煉過的米糠油、玉米胚油、油茶籽油、紅花籽油、小麥胚油等特種油脂。其加工過程是根據需要選擇上述2種以上精煉過的油脂,再經脫酸、脫色、脫臭、調和而成。從目前市場上來看,幾乎沒有調和油品牌標明油料比例,調和油現在只有企業標準,沒有國家標準。
吳永寧解釋說,不同的油中所含的不同脂肪酸等成分大致有范圍可以參考,本來可以通過這種辦法來識別地溝油,但由于調和油的存在與調和油標準的缺失,就使得無法用檢驗成分的方法來鑒別地溝油了。
“檢測合格”并不代表可以食用
“既然地溝油中檢測不出有毒有害物質,是否意味著食用地溝油對人體健康沒有影響?”有網友提出疑問。
對此,吳永寧強調,食品安全監督不僅要監督食品生產的結果,也要監督生產過程,即從食品的來源到生產的全過程都必須符合法律規定。我國法律明確規定,地溝油是不允許上餐桌的,無論制造工藝如何改進,都禁止其進入食品鏈條。同時,餐桌上的“放心油”應該是管理出來的,而不是檢驗出來的。整治地溝油主要還是依靠監管部門從源頭抓起。
記者從評估中心了解到,目前篩選地溝油檢驗方法的原則包括正常植物油樣品不應被誤判、地溝油樣品的正確檢出率高和檢測方法有足夠的靈敏度,能夠將勾兌的地溝油樣品從高到低依梯度順序檢出。初步遴選出的4個儀器檢測方法和3個現場快速檢測方法還將面臨進一步的“考驗”。
據透露,為了防止地溝油生產者有針對性地“改進工藝”,通過“考驗”的檢測方法將很可能被保密處理,不會完全對社會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