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綜合報道 復旦大學環境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大氣化學研究中心主任莊國順教授課題組完成的論文《上海細顆粒物PM2.5和總懸浮顆粒物TSP的離子化學、季節變化和來源》,日前入選國際環境類權威學術刊物《大氣環境》雜志公布的2006年~2011年引用率最高的10篇科技論文。該論文認為交通污染是顆粒物的主要來源。
莊國順課題組科研人員從2003年~2006年共選取8個季節,在上海市兩個典型監測點采集氣溶膠樣品462個,分析結果顯示:上海的細顆粒物PM2.5和總懸浮顆粒物TSP的日平均濃度較高。其中,導致產生灰霾的主要因素即可溶性離子的總濃度,占上海TSP和PM2.5粒子質量濃度的26%和32%。
科研人員發現,上海PM2.5的污染主要來自人類活動,尤其是工業和機動車。上海空氣污染的顆粒物中,可溶性離子在顆粒物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硫酸銨、硝酸鈣、氯化鈣和硫酸。離子濃度在冬天和春天最高。而且上海顆粒物中的硝酸鹽對硫酸鹽的比值在全國所有城市中最高。
莊國順說:“這說明交通污染已經越來越成為上海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除了本身排放的PM2.5顆粒物增加以外,機動車增加所帶來的交通擁堵更使這一現象進入了惡性循環。因為,在交通擁堵的情況下,發動機不能使汽油完全燃燒,所以顆粒物和黑炭的排放量往往會達到汽車正常行駛時排放量的4倍~6倍。
閱讀下一篇
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院成立大會在京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