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訊:不疼不癢的處罰,被人戲稱為“撓癢處罰”,而不少衛生監督機構對無證行醫者的處罰就是典型的“撓癢處罰”。安徽省近日開展的一項調查顯示,平均每個無證行醫案件罰款僅1984元、沒收非法收入僅140元。這種“撓癢癢”式的處罰成了很多地方無證行醫屢禁不止的主要原因之一。
安徽醫大公衛學院、安徽省衛生監督所組織人員對2008年~2010年該省打擊非法行醫的資料進行了統計。統計結果顯示,3年中共查處無證行醫案件6313件,占非法行醫案件總數的48.07%;衛生監督部門共對這些無證行醫案件處以罰款1252.477萬元,沒收非法所得88.6891萬元。
調查顯示,就是這些少得可憐的罰款,不少還是靠司法機關采取強制手段才得以執行的。據統計,該省3年中強制執行的案件比例逐年上升,到2010年達到88.78%;無證行醫的場所以租賃房屋行醫為主,占51.88%,自有房屋占44.51%,流動場所占3.61%;近三成無證行醫者屢罰屢犯,受到2次和2次以上處罰的無證行醫者占28.91%;無證行醫方式以個體行醫為主,占86.86%。
“租間房子就能開診所”是目前一些地方無證行醫的生動寫照,這導致違法成本低且利潤豐厚。由于處罰太輕,且流動性很大,一些非法行醫者一被查處就溜之大吉,換個地方重新開張。專家分析說,雖然法律規定對無證行醫最高可以罰款10萬元,但為了能夠執行到位,很多地方都大幅降低了罰款額度。
短評
要為處罰大棒疲軟去病根
安徽的調查用數據證實,處罰輕、處罰難是導致非法行醫屢禁不止的重要原因。
現實中,對非法行醫的處罰,往往是大棒高高舉起輕輕放下,原因大致有三:一是非法行醫者違法成本太低,不管是租房子開診所,還是集市擺攤亂行醫,一旦被查處后他們往往是臺布一卷就溜之大吉,誰也奈何不了他;二是查處容易執行難,監督部門開出罰單后,被罰者拒不履行,衛生監督部門也基本沒轍,只要不死人,公安部門基本不會出面,即便轉送法院申請強制執行,法院也對這種“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居無定所的流動診所沒有太好的辦法;三是由處罰難帶來的執行率低,導致一些基層監督人員只能大大降低對非法行醫者的處罰額度,“罰少總比不罰要好”,為的是換取一個執行率,否則按照規定開出罰款大單,結果可能是自己給自己添麻煩。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個無效治理、低效治理的惡性循環。
對這樣的現實,有專家支招:多管齊下、綜合治理。第一招是查處非法行醫案件應該由衛生、公安、司法、工商、街道、村委會等多個部門聯合行動,現場處罰,同時應該對房屋出租戶、集市管理者等予以連帶處罰;第二招是建立“縱到底、橫到邊”的衛生監督網絡,一旦在基層發現非法行醫行為,立即通過設在基層的監督信息員報告信息,執法部門采取行動,從而不讓非法行醫者有機可乘;第三招是通過多種途徑教育群眾識別非法行醫,認清非法行醫者的真面目,主動不去非法行醫者處就診,讓群眾“用腳投票”,從而消除非法行醫的土壤。
招是好招,希望真的能用得起來、能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