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杭城各家醫院對于危重急診病人都開通“綠色通道”,即“先搶救 后結算”。但夠不上危重又未帶錢的急救病人,不享受這項措施。但在省人民醫院,急診時未帶錢或帶錢不足,可以先看病后付費。
業內人士對此做法表示肯定,同時也有擔憂,若看完病“跑路”的人多了,醫院怎么辦?
患者:力挺“先診療 后結算”
上午10點半,省人民醫院急救中心門口120呼嘯而至,車上抬下一名60多歲的女病人。護送她來的鄰居氣喘吁吁,“10點左右,看到大媽剛從菜場回來,臉色非常難看,沒多久她竟然吐血了,可把我嚇壞了。”因為情況突然、走得急,她身上也沒帶多少錢。
值班的主治醫生費敏,趕忙幫大媽查看病情,初步診斷為消化道出血。得知患者暫時缺錢,馬上開通了“先診療 后結算”系統,兩分鐘內針對大媽的疾病,開出了化驗、止血藥。化驗結果出來后,又開出輸血單,開展先期救治。
幾個小時后,大媽的子女趕到醫院,看到母親各種治療已經上了,馬上辦理交費手續。
在急診觀察室內,詢問了數名患者,大家對“先診療 后結算”措施都大為贊賞。據初步統計,該項措施從今5月年推出至今,共計有1000多名病人受惠,其中約300多名為當時身邊無錢或帶錢不足的病人。
不過,也有11位患者看完病后跑路了,欠款率約3%。
醫院:將“義舉”提升到便民措施
按有關規定,對于急危重患者必須開通“綠色通道”,因為生命高于一切。但對于一般急診病人,病痛不會危及生命,若因患者暫時缺錢不救治顯然會延長病人的痛苦。
據了解,在該院急診救治過程中,醫護人員視情況已采取了變通方法。如對于一些有固定工作單位的病人,信譽度比較高,先行采取治療。有些病人病情發展可能增加危險,也由醫生“挑擔子”,可以稍后再付費。但這些只是“義舉”,一旦病人逃費,所產生的費用則有科室或者醫生負責。
在醫院的支持下,急診科充分調研,將“義舉”提升為一項便民措施。
急診科主任蔡文偉介紹,“先診療 后結算”是在醫院建立先進的信息系統,這一系統能覆蓋掛號收費、醫生工作站、各醫技輔助檢查科室、藥房、以及相關管理部門。患者就診時辦理一張登記単,交一些預繳款,看完病,做完各種檢查、治療,拿完藥,再統一結算,能減少2至3個中間環節,加快急診病人的救治。
“與國內一些醫院推行的‘先診療 后結算’相比,我們最明顯的特點是當時身邊沒帶錢或帶錢不足的急診病人,也能享受這項便民措施。”
專家:僅從道德層面約束是不夠的
據了解,早在2009年,衛生部就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開展“先治療 后結算”試點,隨后該模式在全國醫院陸續開展。該模式都需患者辦就診卡(預繳款或稱押金)或辦銀行卡充值,這實際上仍然是病人先付錢,好處是將多次付費改為一次付費,減少患者的排隊次數。
而省人民醫院的措施覆蓋到身邊沒帶錢或帶錢不足的病人,算得上是真正意義“先診療 后結算”。不過其風險顯而易見,一旦病人診療完跑路,所產生費用便成了醫院“壞賬”。
一些業內也表示擔心,這種醫療模式值得肯定,但有風險存在,它能走多遠?在這么多年的醫療改革中,虎頭蛇尾的措施并非個別。
“對于在急診推行的這項便民措施,醫院是支持的,這符合衛生部要求。改革總有一定風險,我們有一定的心理準備。不過,還是希望患者給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省人民醫院院長葉再元說。
衛生經濟管理專家、《衛生經濟研究》雜志副主編徐盛鑫認為,“救治病人是醫院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體現公益性主要方面,更是體現政府關注民生的責任。目前全國各地醫院都出現不同程度的患者拖欠醫療費的現象,‘先看病 后交錢’的模式應建立在雙方誠信的基礎上。同時我個人認為,僅從道德層面約束是不夠的,需要建立相關法規來約束。對于惡意拖欠醫療費用,則要受到相關法規的懲處,這樣才能確保新模式的推行有法可依。”
他還提出,社會救助機制也應參與進來“保駕護航”。當醫療機構遇到無力支付費用的患者時,如“三無”病人就需要社會救助機制的加入,這樣可助推新的醫療模式走得更遠、更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