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本來不需要住院,見病人參加了醫保,有利可圖,就讓其住院治療,這種怪象被稱為“掛床住院”。近日,因被發現有9名病人“掛床住院”,長沙東雅醫院被通報批評,并限期整改。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本是人民群眾的“救命錢”,然而長沙為數不少的醫院將其視為增收創收的“搖錢樹”,屢屢通過不法手段騙取醫保金。
2009年《人民日報》的一篇文章讓人印象深刻,講的是佛山市順德區某醫院的職工,午休時是“病人”,上班后是護士;9天內,一名醫生給自己開出19張處方;一名28歲的女職工在門診被診斷為高血壓,卻開了退熱貼(兒童裝)500貼;在短短一個月內,這家醫院的499名職工就看了3000余次“病”,相當于每人每月看病6次……經過調查,謎團漸漸揭開——該醫院違反社保政策和醫療管理規定,動員本院職工、家屬突擊看病,沖高醫院營業額和住院人數,以騙取更多的社保金額。
數據顯示,近5年來涉嫌騙取醫保基金的案件頻頻發生,大都是幾十萬、上百萬元的大案。近3年來,僅深圳市因“騙醫保”被暫停或取消定點資格的單位即占該市定點醫療機構的6%。可見醫院騙保現象之普遍和嚴重,醫保制度缺陷和漏洞之巨大。
有漏洞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明知有漏洞,卻不采取措施。每當有醫院騙保事件發生,有關部門只對騙保醫院簡單處罰了事,而沒有從制度的根源去尋找問題和原因,治標不治本,這就是導致醫院騙保屢禁不止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對騙保醫院處罰過輕。從現有案例來看,醫院騙保行為被發現后,醫保部門能采取的最嚴厲措施是取消其醫保定點醫院資格。但騙保醫院很多,真正摘牌的很少。我認為,醫院騙保行為已構成了法律上的詐騙罪,如果對騙保的責任人追究刑事責任,看哪個醫院還敢?
當前,我國醫改已確立了公益性方向,在公益化道路上,加大政府對醫療的投入,成為各界共識和醫改的必然要求。但是,面對這樣的騙局和巨大的制度漏洞,如果不采取切實有力的措施,國家投再多的錢也沒用。醫院騙保是一個教訓,它不僅照出當前醫保制度的不足,也照出醫改道路之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