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日0時至8月31日24時,全省共報告甲、乙類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11600例,死亡38人;本月除鼠疫、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質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登革熱、炭疽、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白喉、布魯氏菌病、鉤端螺旋體病、血吸蟲病無發病、死亡報告外,其余16種甲、乙類傳染病有病例報告。
報告發病數居前五位的病種為:肺結核、梅毒、肝炎、痢疾、淋病,占報告發病總數的97.21%。報告死亡數居前三位的病種為:肺結核、狂犬病、艾滋病,占報告死亡總數的94.74%。
7—8月,全省共報告霍亂3例,其中O139群霍亂2例、O1群小川型霍亂1例,患者均已治愈。9月2日起,淮安市楚州區一中學出現霍亂疫情,截至9日12時,共報告實驗室確診病例4例、臨床診斷病例15例、帶菌者1例。2日晚開始,該校陸續有學生出現不同程度的發熱、咽痛、腹痛、腹瀉、嘔吐等癥狀,當地接診醫療機構將情況通報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初步判斷為細菌性食物中毒,并立即進行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絡直報,同時采集相關標本進行實驗室檢測。6日晚,從患者糞便標本中檢測出O1群小川型霍亂弧菌,確定為霍亂疫情。目前,所有患者經積極救治,臨床癥狀已好轉,無危重病例。O1群小川型霍亂弧菌引起的霍亂疫情在我省已沉寂多年,最近的一次流行出現于1994—1995年。該起疫情提示,我省可能將進入新一輪小川型霍亂流行周期,需加強監測預警。
另外,近日新聞媒體報道的無形體病,我省2005年即制定了監測方案,開展了相關監測和研究,今年5月中國疾控中心規范其名稱為“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研究發現病原可能是人粒細胞無形體或者新型布尼亞病毒。截至今年9月9日,全省共報告疑似“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13例,其中4例來自外省,共死亡4例(外省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