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無聞的崗位 大愛無疆的奉獻
——江蘇省“護理終身成就獎”獲得者風采
王美德,95歲,河北通縣人,曾任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護理部主任,從事護理工作60年,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王美德同志熱愛護理事業,終身奉行“三心”的座右銘,即事業心、責任心和同情心,她一生用愛心為無數患者送去了溫暖,點燃了生命希望之燈。王美德同志也是一位優秀護理管理和教育專家。她在蘇州地區率先開展責任制護理工作模式,在她的帶領下,蘇大附一院逐步建立了完善的護理規章制度及護理技術操作規程,實現了病房管理制度化、操作常規化、書寫標準化。她非常重視護理教育,長期兼任醫院附屬衛校教師,為醫院培養出無數優秀的護理專業人才。數十年來,她主編了《各科疾病護理常規及技術操作規程》、《護理心理學概論》和《臨床醫護技術操作圖解》(中英對照)等護理著作,參編了《醫院護理管理》和《護理管理學》等國家級教材。1992年,由她領銜主編的我國護理學第一部辭典——《現代護理學辭典》出版,填補了我國護理詞書的空白,為我國護理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
任芷梅,67歲,江蘇無錫人,曾任新沂市人民醫院護理副院長,從事護理工作45年。
任芷梅同志在基層工作的30年始終戰斗在臨床第一線,面對當時艱苦的條件,她沒有退縮,把全部的熱情投入到工作中去,解決了許多臨床護理的疑難問題,挽回了眾多患者的生命。她緊密結合臨床實踐,刻苦鉆研業務技術,在改革開放形勢的推動下,率先在縣級醫院中開展責任制護理、示范病區等先進護理模式,護理質量明顯提高,受到當地衛生行政部門的充分肯定與表彰。
1990-2005年,她擔任徐州市護理學會副理事長期間,團結全市護理界的同仁不斷深化全市護理管理及臨床護理改革,在護理管理實踐中應用科學創新理念,不斷學習并運用推廣國內外護理專業新知識、新技能,積極推行整體護理,創建等級醫院,使徐州市的護理工作水平產生了實質性的飛躍。
四十多年來,她心系護理,忘我工作,無私奉獻,將一身心血傾注于她忠愛的護理事業上。她視病人高于一切的情懷,恪守白衣天使的高尚品格,對護理技術不懈追求的治學態度為千千萬萬護理工作者樹立了學習的榜樣,贏得了廣泛的贊譽。
劉慧生,67歲,江蘇南通人,曾任南通大學附屬醫院護理部主任,從事護理工作42年。
劉慧生同志在四十多年臨床護理工作中堅持以身作則,勤懇工作,刻苦鉆研,不斷創新服務理念,狠抓護士業務素質與基本技能,切實為病人提供規范化、標準化的專業服務,得到廣大患者及家屬的一致好評。在她的帶領下,南通大學附屬醫院成立了護理質量管理組織,先后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護理質量管理制度、考核標準、崗位職責。同時,在她的積極倡導下,醫院全面實行了整體護理,提升了護理的內涵質量,收到良好的社會效益。從九十年代至今,她一直參與全省等級醫院評審工作及各種護理督導工作,對南通地區以及全省各地護理工作的科學化管理發展起到指導作用,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深受廣大護理人員的敬重與愛戴。
華英,74歲,江蘇常州人,曾任常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護理部主任,從事護理工作41年。
華英同志工作認真嚴謹,刻苦鉆研,四十多年護理工作生涯中,她認真學習新的理念和模式,轉變觀念,率先在心內科、腫瘤科進行試點,邊開展邊摸索,逐步改進逐步推廣責任制護理工作模式并取得良好成效,吸引來全國各地同行前來學習經驗。她非常注重隊伍建設,制定了系統的學習計劃,開辦業務學習,選派人員外出學習進修,建設了多支優秀的護理團隊,培養出大批優秀的護理人才。80年代初,華英在責任制護理的基礎上又引入了整體護理模式,使全院護理服務質量不斷提高,受到了人民群眾的廣泛好評。
擔任常州市護理學會理事長及江蘇省護理學會理事期間,她熱心學會工作,積極組建了多個專業學組,為全市護理人員搭建學術交流平臺,學會多次被常州市科協、市紅十字會評為先進單位,為常州市護理工作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孫元美,75歲,江蘇淮安人,曾任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護理部主任,從事護理工作41年。
身為醫院護理工作的帶頭人,孫元美同志懷著對護理事業的熱愛,始終堅持“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原則,帶領全院護理人員在醫療改革的大潮中奮勇拼搏,勇于創新,扎扎實實抓護理基礎質量和服務質量、抓護理人才培養。任護理部主任期間,為醫院培養了一支管理過硬、技術扎實的護理骨干隊伍,多個科室和班組獲得省級機關巾幗文明示范崗的榮譽稱號。在長期的護理、臨床、教學、管理工作中,她腳踏實地、兢兢業業,積累了豐富的護理臨床實踐經驗,對現代化醫院的科學管理有較深的研究和造詣。
1958年至1980年,孫元美同志九次被評為南京市下關區及本院先進工作者。
近幾年,她主持設計、研制系列“護理警示標牌”,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四項“實用型”、“外觀型”專利證書,并在核心期刊發表有影響因子論文近20篇。
何寶昌, 84歲,浙江杭州人,曾任江蘇省中醫院護理部主任、江蘇省中醫學校教務處主任,從事護理工作49年。
何寶昌同志在臨床護理工作中,弘揚南丁格爾精神,處處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主動熱情為病患服務,深受病員及家屬的好評,多次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院優秀護士、全國模范護士等。調任省中醫學校后,在學校、院系的籌備、開辦及主持工作期間,從中醫護理教材的編寫、師資隊伍的建立、到學校順利地開辦、直至在全省及全國形成較大規模、良好影響力的院校,為各大醫院輸送優秀的中醫護理人才等方面付出了艱辛的努力,為中醫護理教育事業的成長、發展和壯大,中醫護理事業的繁榮昌盛,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歷任中華護理學會、華東片護理學會、江蘇省護理學會、南京市護理學會的主任委員、委員、理事、名譽主任、名譽顧問等工作,參與《中醫護病學》、《中醫護理學》、《中醫兒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外科學》、《現代護理辭典》等教材編寫工作。
張桂珍,86歲,江蘇南京人,曾任南京市鼓樓醫院護理部主任,從事護理工作四十年。
張桂珍同志愛崗敬業,以身作則,刻苦鉆研。在四十年的臨床護理生涯中,她堅持深入病房指導工作,督促檢查危重病人的護理,了解調研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時總結護理經驗,制定規范嚴謹的護理規章,不斷改進工作,提高護理質量及管理水平,得到了廣大患者的高度贊揚及行業內一致好評。
六十年代,她參加中國援非醫療隊,對當地的醫療護理救治工作進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被評為護理工作積極分子,在1995年省衛生廳舉行的援外30周年紀念時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張桂珍同志非常重視護理人材的培養,曾承擔南京醫學院、南京鐵道醫學院等院校高護班、護理部主任學習班的教學任務,應邀赴各地講學,多篇護理論文在省、市業界交流。在擔任南京市護理學會理事長的工作期間,多次組織全市護理人員進行業務交流,舉辦各種學習班,提高護理人員的素質,大力提高護理質量,對我省護理工作做出了巨大貢獻。
花翠蘭,71歲,江蘇鎮江人,曾任江蘇省人民醫院護理部主任,從事護理工作43年。
數十年的病房護理實踐中,花翠蘭同志不計較個人得失,為病人奉獻實踐無怨言。她針對病區床位多、危重病人多、急診多、手術多、管理難的特點,帶領病區護士合理分工、鉆研業務、創新管理、嚴格落實制度規范,克服困難共同完成了面廣量大的醫療護理任務,使病人得到周到全面的護理,同時也得到了醫生的認可。在創建整體護理示范病區的過程中,率先開展并達到示范病區質量標準,所在護理組連續被評為先進集體的光榮稱號。
在擔任護理部主任期間,她從人才建設入手,先后組織舉辦護理管理人員、護理骨干學習班,努力提高護士長隊伍的整體素質,改進加強病房管理的水平。在臨床護理質量改進方面,她主張護理部參與總查房、夜查房,建立健全各項護理常規、操作流程,并制定具體方案讓各項管理落到實處,在她的帶領下,護理各項技術目標和管理工作達標,率先通過全省三級甲等綜合醫院的驗收。
周調媛,76歲,江蘇無錫人,曾任無錫市第二人民醫院護理部主任,從事護理工作45年。
六十年代,周調媛積極參加送醫送藥下蘇北農村醫療手術小分隊,因工作成效突出,被當地農民贊譽為“白求恩醫師”。1976年,震驚中外的唐山大地震給災區人民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周調媛毅然丟下兩個年幼的孩子,奔赴抗震搶險第一線,投入到傷員的醫療救治工作中。四十多年的臨床護理工作中,她以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一心撲在護理工作上,以醫院、病房為家,在自己的崗位上克盡職守,默默實踐著“治病救人、無私奉獻”的崇高信念。
退休后,她依然穿上那身潔白的護士服,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培養教育青年一代的身上。她擔任醫務人員業務技能培訓的教育和考官,承擔起青年護士素質教育和技能教育的任務,對青年醫務人員的技能進行嚴格訓練、嚴格考核,使青年醫護人員的技能操作水平得到不斷提升。
龐曼渠,74歲,江蘇無錫人,曾任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護理部副主任,從事護理工作57年,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八九十年代,龐曼渠同志在臨床護理工作中幫助過無數需要幫助的病人。她幫助因車禍高位截癱的毛女士解決治療、護理上的需求,數十年如一日堅持上門服務。她又為蘇州大學“背著父親上學的貧困大學生”黃昆中父子解決生活困難、籌措醫藥費、上門換藥等。業余時間,她還經常到老人公寓為那里的病患提供護理服務。
在任護士長到護理部副主任期間,重視病區管理、病人的基礎護理、護理人員的業務學習、護理查房,積極推動責任制護理、整體護理。堅持每天巡視所管各病區,注重現場管理。1989年正值盛年的愛人突遭空難去世,心情沉痛的她從極度悲痛中堅強的站在自己的崗位,主持護理部工作,院報曾以“堅強的女性”為題報道。
幾十年的護理生涯,她以“學、干、管、研”貫穿于工作的始終,其深厚的護理專業理論素養及嫻熟的技能贏得了同行及學生們的高度認同。她還注重護理專業的學術研究。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主審著作3本,參編5本,曾獲核工業部科技進步三等獎。
金均,75歲,江蘇蘇州人,曾任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護理部主任,從事護理工作43年。
金均同志在擔任護理部主任期間,大力推行責任制護理,積極吸收引進國外有益經驗,使軍區總院成為全國開展責任制護理的最早醫院之一。1985年,她撰寫出版的《責任制護理》一書,被中華護理學會評為全國護理論著榮譽獎,1988年其關于“責任制護理的研究”獲軍隊科技成果三等獎。
1987年,她調任醫院感染管理科主任,在無任何經驗可借鑒的當時,金均同志認真學習感染控制理論,深入臨床一線調查研究,對院內感染相關因素實施全面監測,對發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對醫院消毒滅菌方法積極改進,有效降低了院內交叉感染的機會。
1988年,金均同志作為南京軍區的代表選派赴北京參加全國第六屆婦女代表大會,受到了鄧小平、鄧穎超、楊尚昆、劉華清、遲皓田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軍委首長的親切接見,是我省乃到全國護理界前輩中的杰出代表。
胡瑞英,73歲,江蘇無錫人,曾任蘇北人民醫院護理部主任,從事護理工作45年。
七十年代,胡瑞英在臨床工作中鉆研業務,為方便病人發明了男性接尿器,如今醫院仍延用于臨床。對壞死潰瘍期壓瘡病人,她每天親自換藥,后期到病人家中繼續護理,一直到愈合。作為護士長,她堅持小夜班到病房看病人,大夜班查看護士的勞動強度,白班查基礎護理。她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自覺克服個人困難,放棄個人利益。當時護士隊伍人員嚴重匱乏,忙于工作的她直到三十幾歲才懷孕,為人母親的欣喜在妊娠七月時消失,為了及時投入工作,她毅然決定提前終止妊娠,早產的女兒卻留下終生智障的遺憾。
擔任護理部主任工作期間,她恢復了十二項護理制度,組織護士開展各項護理競賽,挑選護理人員去學院培養、外出進修,1988年起在全院推廣責任制護理,健全護理病歷,組織護理查房,及時解決疑難問題,大大提升了醫院臨床護理質量和服務水平。
她用艱苦的勞動創造生命的奇跡,也在護理的人生中鑄造了個人靈魂的美。
談瑗聲,69歲,江蘇鎮江人,江蘇省護理學會名譽理事長,從事護理工作46年。談瑗聲同志熱愛護理事業,勤懇工作刻苦鉆研,在四十多年的護理臨床實踐和護理科學管理工作中,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尤其是在省護理學會工作期間,積極組織省內外護理研討會和學術交流會,參與和協助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做好有關護理方面的管理指導工作,多次參與規范標準的制定、修訂和調研,為提升全省護士業務素質、提高臨床護理工作質量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她工作作風嚴謹,廉潔自律,團結學會廣大會員,在全省護理界享有較高的威望,深受廣大護理人員的敬重與愛戴。
顧鋆,74歲,江蘇人,曾任泰州市人民醫院首任護理部主任,從事護理工作47年。
八十年代初期,顧鋆同志從抓護理隊伍的思想建設入手,提出“一切為病人著想”的觀點,通過對護理人員進行技術培訓、增加護工、強化生活護理等工作的開展,同時排除各種偏見和阻力,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很快取得了成效。由于重視做了病人的生活服務工作,如送飯、送水到床頭、二便護理到位、功能鍛煉指導等,病房秩序得到了明顯的改善,面貌煥然一新。顧鋆同志還十分重視年輕護士的培養,并通過學會的平臺,積極組織各項“崗位練兵”活動,培養選拔了一批“崗位操作能手”以及護理管理后備力量,為泰州市人民醫院乃至泰州市護理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顧鋆同志還十分重視自身的學習提高,善于在工作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她曾參加過揚州地區“西學中”培訓班,1987年4月她轉崗到家庭病床科任職后,運用自己所學知識親自指導患者康復鍛煉,并注重病歷完善及資料收集,在創建二級甲等醫院的評審中,受到省專家組的高度贊揚。
顧鋆同志在四十多年的護理生涯中,不論到什么崗位,都在那里發出強烈的光和熱,以至于她雖然退休多年了,大家一提起她,都贊不絕口。
屠麗君,75歲,江蘇常州人,曾任南京市腦科醫院護理部主任,從事護理工作57年。
屠麗君同志對護理工作精益求精,對業務孜孜以求,愛崗敬業,刻苦鉆研,在幾十年的護理管理工作中,陸續推出責任制護理、整體護理、人性化護理等符合社會發展趨勢的護理模式,并在全省率先推出了賓館化服務,率先實行了科總帶教護理老師制度,堅持“以病人為中心”的宗旨,進一步延伸了護理工作的內涵,提高了護理工作的質量,她所領導的護理部也因此被多次授予江蘇省和國家級“巾幗文明示范崗”稱號。
她刻苦鉆研護理理論和技術,發表了多篇護理論文,對多項護理技術工作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并先后獲得江蘇省、南京市的科技進步獎、優秀論文獎等7項;她結合大量護理實踐,主編或參編了多部臨床護理專著,開設了現代神經、精神護理學課程,為神經、精神學科的護理建設和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屠麗君同志工作作風嚴謹,以身作則,在護理界享有很高的威望,深受廣大護理人員的尊重和愛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