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上海中醫藥大學學習的20名副主任醫師,近日即將進行博士論文答辯,他們除了在校學習外,還在上海市名老中醫那里當了三年“學徒”,接受個性化傳授。上海中醫藥大學黨委書記謝建群教授稱,這是中醫藥大學培養現代中醫藥人才的一個重要舉措,即推行傳承型研究生培養模式。
據介紹,目前中醫藥大學在課堂教學時,采用許多先進的儀器設備,把傳統的望、聞、問、切轉化成儀器上的波形、聲音等具有客觀指標的內容對大學生進行傳授。即使是最難揣摩的針灸時的“得氣”現象,也不是單純依靠病人的描述或者在自己身上試針才能有所感悟,而是通過儀器中的圖形顯示,了解和把握自己的針法是否準確。
上工治未病 下工開補藥
謝建群教授稱,和我們習慣認識上的中醫藥教育只有傳統醫書、醫師等不同的是,現代中醫藥高等教育運用了大量現代化的教學設備,這種規模化培養出來的大學生,其優點是知識面廣、可塑性強,能較大程度地滿足社會各層次的需要。
“但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只能培養大規模的‘工’,由于中醫人才培養的特殊性,離高水平中醫藥人才還有一段距離。”謝建群教授解釋說,《內經》曰:“中醫治病,‘望而知之謂之神;問而知之謂之圣;聞而知之謂之巧;切而知之謂之工’,即使是‘工’還分上中下。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而下工只好開補藥了。現在大規模的培養模式,還只能培養‘工’。”
凝練導師經驗提高醫術
對于中醫藥人才培養來說,如何將傳統的師承方式結合現代人才培養模式打造出高質量的中醫藥人才顯得更為迫切。將大學教育與個性化的傳承教育相結合,今年即將畢業的傳承型博士,即是由已經在醫療一線并有豐富臨床經驗的副主任醫生為培養對象,經過篩選,采取跟師的方式,凝練導師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結合自己在臨床積累的經驗,吸收導師學術觀點,使原有的醫術進一步提高。這為探索更廣泛的中醫藥人才培養渠道,提供更充足的實踐經驗。
在本科生的培養中,除了引入現代技術以外,還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教育,所有學生都必須有一個短學期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包括孔孟之道,還包括學習書法和碑帖知識。謝建群教授稱:“學校按照‘一體兩翼’的培養模式,即以具有深厚的中醫基礎理論知識為體,以現代科學技術和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為兩翼,再加上個性化的名師傳授熏陶,積極培養符合現代需求的高質量的中醫藥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