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求“醫改”意見不應“守株待兔”
截至11月14日,《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征求意見稿)》共收到了各類反饋意見35260條。從總體評價看,超過90%的群眾給予了積極的評價和建議(11月17日中國政府網)。
消息一出,輿論嘩然。
有人直言:“我就是那剩下的一成”;有人困惑:“不是都說‘看不懂’嗎?怎么又都‘積極評價’呢?”……不認同“超九成民眾給予積極評價”的網友肯定超過了九成。反差為何如此之大?
其實,“超過90%的群眾給予了積極的評價和建議”這句話本身就暗藏了玄機——這種把“評價”和“建議”混在一起的說法使90%充滿了彈性:既然是征求意見,去信者一般都要提建議,而建議本身就是“積極”的;如果建議者超過80%,而積極評價者也有10%,那么“積極評價和建議”可不就超過90%了嗎?
不過,此次征詢總結所暴露出的最大問題還不是表達方式上的“春秋筆法”,而在于意見收集上的“守株待兔”。此次活動收到的各類反饋意見只有35260條,醫改涉及每位公民,而中國擁有十幾億之眾,區區3萬多條意見能真實地反映民意嗎?實際上,各類媒體以及街頭巷尾的意見俯拾皆是,僅在網上就可以收集到幾十萬甚至幾百萬條意見和建議。但在活動結束的總結和通報中卻沒有相關反應,又是為何?
定點發送的意見是民意,媒體上的文章或網上留言也是民意。民意具有廣泛性,征求民意的手段也應該豐富多樣。組織者如果真想了解群眾的意見,就不宜坐地不動被動“接收”,而要主動去“收集”。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请勿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出现不适请及时至正规医疗机构就医,具体治疗及选购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本站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您认为本站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閱讀下一篇
多數公眾贊同——艾滋病學生與健康學生一起就讀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