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上個世紀末,全球醫學界大討論的最終結論是:最好的醫學不是治好病的醫學,而是使人不生病的醫學。當今,醫學發展的趨勢已由“以治病為目的的對高科技的無限追求”,轉向“預防疾病與損傷,維持和提高健康水平”。這一重大轉變,至少有三個顯著特點:一是由治病的醫學轉向保健的醫學。二是由關注人的疾病轉向關注人的健康。三是在重視科技作用的同時,更加重視人文關懷。隨著醫學目的和醫學模式的轉變,以及人們對健康提出的更高要求,“治未病”理念與實踐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顯示出廣闊的發展前景。
開展“治未病”工作,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它是落實國家“人口與健康”戰略,使疾病防治重心前移的重要舉措,也是擺在中、西醫學面前的共同任務。開展“治未病”工作,能夠防患于未然,使人們不生病、少生病或延緩疾病的發生,不僅可以減輕醫療衛生負擔,而且可以直接或間接地提高社會生產力,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能夠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保健需求,維護和促進健康,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和生命質量。
開展“治未病”工作,既是繼承中醫藥學術、彰顯中醫藥特色的重要體現,也是拓展中醫藥服務領域的重要途徑,更是弘揚和傳播中醫藥文化的重要載體。隨著“治未病”工作的深入開展,必將使中醫藥的服務對象由以病人為主拓展到病人、亞健康人和健康人,服務范圍由醫療為主拓展到醫療、預防、保健、養生、康復等各方面,中醫藥活力將進一步增強。
對“治未病”實踐的探索
在中醫學漫長的發展進程中,“治未病”實踐一直貫穿始終。從馬王堆的導引圖,到華佗的五禽戲,以及后世醫家倡導的包括運動、飲食、心理諸方面的系列養生方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華養生文化。對此英國學者李約瑟說:“在世界文化當中,唯獨中國人的養生學是其他民族所沒有的。”在吳儀副總理高瞻遠矚提出開展“治未病”工作的要求后,我們從服務內容、服務模式、服務平臺、運行機制等方面,積極探索實踐“治未病”思想的有效途徑和方式方法。上海、浙江、廣東、廣西等地的中醫醫院試點穩步推進,上海、廣東還在全市(省)范圍內組織開展“治未病”試點,實施“治未病”健康工程,發揮了很好的示范帶動作用。
昆侖?炎黃公司組織專家創造性地提出了體現“治未病”思想,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險于一體的新型健康保障模式,在服務內容、服務模式、服務平臺建設、運行機制上積極探索,為開展“治未病”試點提供了新的理念、新的思路和新的機制。
對“治未病”發展的思考
第一,必須始終把堅持中醫藥理論和規律,滿足群眾對中醫藥預防保健服務的需求作為第一要務。特別是在工作起始階段,要抓好試點,樹立樣板,把握精髓,求真務實,避免一哄而起,力戒形式主義。既不能把一些“治未病”的技術方法簡單等同于“治未病”,更不能把“治未病”泛化最終導致庸俗化。
第二,必須加強“治未病”文化傳播與健康信息化建設,增強人們的健康意識和應用“治未病”知識方法自主改善生活方式和健康相關行為的自覺性。
第三,必須建立健康保障模式與相應的健康服務模式。要努力實現醫療保障向健康保障的轉型,以“治未病”理念為先導,將“治未病”方法融入健康監測、分析、評估、維護的全過程。要通過金融契約,探索建立健康保障的防范機制和補償機制。與此相應的健康服務模式要為群眾建立健康狀態信息庫,為群眾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態服務。
第四,積極探索建立并不斷完善政府組織引導、充分發揮市場作用、系統整合各種社會資源的“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多方參與”機制。
第五,必須提供人力與科技支撐。要充分發揮專家的作用,指導試點地區和單位搞好試點。開展“治未病”工作不可能千篇一律,應當鼓勵各地根據實際情況,在“治未病”理念指導下,積極探索“治未病”的不同模式和方法。
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吳儀副總理所大力倡導的中醫“治未病”這一古老而又年輕的偉大實踐,一定會為發展中醫藥事業、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平,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