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健康焦點: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衛生健康領域的科研工作還要繼續保持加速度。參加黨的二十大的衛生健康領域的代表認為,黨的二十大報告為醫學科技創新和教育工作“加了油”“添了柴”“點了火”,要始終把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作為科技創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科技惠民、科技利民、科技富民,確保科技在保障人民健康、維護人民安全、惠及人民生活、促進人民發展等方面發揮關鍵作用,使科技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不斷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通過科學方法解決臨床實際問題
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醫學科技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強調,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在科學家座談會上將“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列為科技工作的“四個面向”之一,為我國醫學科技發展提供根本遵循。國家衛生健康委一直高度重視衛生健康科技教育工作,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狠抓工作落實。近年來,廣大衛生健康科教工作戰線的工作者充分發揮主力軍作用,砥礪奮進,開拓創新,衛生健康科技創新體系和科技治理能力不斷強化,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升,涌現出一批重要科技成果。同時,我國構建完善醫學院校教育、畢業后教育、繼續醫學教育三階段有機銜接的醫學人才培養體系,為健康中國建設和衛生健康事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和可靠的人才保障。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黨的二十大代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黨委書記李正赤表示,新時代十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系統謀劃、統籌部署,把建設健康中國上升為國家戰略,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衛生健康事業改革發展之路,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新時代十年,作為地處西部的醫療“國家隊”,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各項決策部署,立足于西部老百姓醫療衛生實際需求,走出了一條具有華西特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在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均衡布局、集智攻關解決“卡脖子”難題、提升醫療服務質量與安全、強化醫學人才培養等方面發力,取得了顯著成效,得到了黨和國家的認可。
華西醫院是中國重要的醫學科學研究和臨床新技術創新的國家級基地,設專科、專病門診200余種,開展58個疑難多學科聯合門診、27個罕見病??崎T診……收治疑難復雜病種患者比例在80%以上。“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科技強國發表一系列振奮人心的講話,創新一詞頻頻出現。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李正赤表示,創新也一直是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建院以來不斷前進和發展的源動力,是華西醫院的核心文化。歷代“華西人”不斷在醫學技術上革故鼎新、銳意進取、埋頭深耕,通過系列舉措,實現了國家需求、醫院愿景與文化傳承的高度統一,通過科學方法解決臨床實際問題,進而更好保障和促進人民健康。
黨的二十大代表,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市八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余納認為,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貫通融匯黨的十八大報告、十九大報告一體學習,我發現這是黨代會報告第一次單獨成章對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進行一體部署,里面提到的三個‘第一’、三個戰略、四個‘新’,高屋建瓴、博大精深,令人振奮、催人奮進。”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黨的二十大代表,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中心醫院行政第三黨支部書記、科教科主任劉淑君表示,“此前,國家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讓我們的工作有了行動指南,黨的二十大報告傳遞的精神就像是我們工作的‘加油站’,進一步鼓足了我們的干勁。要讓每一個人都健健康康,是‘健康中國’戰略的目的,也是醫務工作者最神圣的使命。讓我們一起來想、一起來干!”
加快推進教育醫療“雙提升”
新時代十年,在國家衛生健康委組織下,全國醫藥衛生科技工作者奮力創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有力推動我國新藥研發由仿到創、醫藥產業由大到強的跨越式發展,帶動我國傳染病預防、診斷、治療和控制水平跨越式提升。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依托部署重大專項長期積累的研發能力、人才團隊和優勢的技術平臺,我國迅速確認病原,并開展科學溯源,研發系列診斷產品,開展疫苗和藥物研發攻關等,全方位為綜合防控、科學精準、“動態清零”提供堅強支撐,譜寫了科學防疫的一首首壯麗凱歌。
余納所在的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市八醫院是一所有著百年歷史的傳染病專科醫院。余納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通過實施積極有效的人才戰略和科研政策,這所百年老院煥發了新活力:首創艾滋病抗病毒治療新模式,建立新突發傳染病病原體快速診斷體系,傳染病學科技量值全國前十,聯合國家實驗室攻關研究新冠患者復陽現象并取得重要成果,參與研發70余項新冠診斷試劑與治療藥物。作為廣州市傳染病救治體系的“網頂”醫院,該院經受住了非典、登革熱、寨卡病毒等重大、新突發傳染病考驗,特別是在新冠疫情大考中,承擔廣東省、廣州市定點收治醫院任務,是廣東省收治新冠患者的病毒變異株種類最全的醫院,也是全省乃至全國收治外籍患者最多的醫院,救治成功率達99.9%以上,用實際行動向黨和人民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
2011年,劉淑君赴北京學習糖尿病??谱o理?;貋砗螅阱a林郭勒盟中心醫院率先開展了糖尿病??谱o理教育。沒有教材就自己編寫,用小黑板在病房為患者講課。后來,她又創建了網絡平臺,微信群“穩糖圈”,將慢性病健康教育內容實時傳播給患者。2015年1月,劉淑君在醫院內分泌科里開設宣教課堂“每日一講”,一周六次,主要內容為糖尿病防治、科學膳食及其他有關注意事項。如今,“每日一講”已經從內分泌科延伸到盟中心醫院的各個科室;講述人也從劉淑君一個人發展為全院黨員、各科室的骨干醫護人員,他們為患者科普醫療知識,同時講解醫保政策。此前,為防止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劉淑君和同事還多次與城鎮社區及農村牧區基層黨組織對接,深入實地幫助基層患有疾病的困難群眾,將“每日一講”送到基層。
“通過講課,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這正是我們的職責所在。我們將繼續充分發揮衛生健康行業的專業優勢,普及健康知識、開展健康教育,引導群眾建立正確的健康觀。”在劉淑君這些年的工作中,她欣喜地看到,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有了更多的健康知識,有了更積極的防病意識,“我們現在要幫助他們把這些理念轉化成行動,切實提高公眾自我健康管理的能力,讓大家更健康、幸福地生活。”
“我們將把學習宣傳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作為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首要的政治任務和長期戰略任務,認真領會好精神實質和豐富內涵,迅速掀起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熱潮。”黨的二十大代表、貴州醫科大學黨委書記梁貴友表示,作為面向全國、立足西部、扎根貴州的一所地方高等醫學院校,貴州醫科大學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報告,以服務國家戰略和貴州經濟社會發展為己任,搶抓機遇乘勢而上創新路,堅定信心踔厲奮發譜新篇,用足用好“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推進健康貴州建設”“完善公共服務體系”等各項優厚政策,聚智聚心聚力人才培養、科研創新、“雙一流”建設以及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扎實推動醫學教育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教育醫療“雙提升”。
為全面現代化貢獻健康力量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也是人類同疾病斗爭的有力武器。疫苗和藥物、診斷試劑、醫療救治等都離不開科技創新。當前,我國衛生健康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不斷完善,行業治理能力持續提升,在心血管等常見病、多發病的20個領域建成了50家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在生物醫藥領域建成75家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北京協和醫院等5家醫療機構建設轉化醫學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布局建設109家委級重點實驗室,省級行政區域實現全覆蓋。同時,深化醫教協同改革,狠抓制度落實,累計培訓住院醫師83萬人,持續加強全科、兒科、精神科等緊缺人才培養。截至2021年年底,全國醫師數量已達到428.7萬人,每千人口醫師數達到3.04人,數量接近發達國家醫師配置水平。
藍圖已經繪就,奮斗正當其時。梁貴友表示,貴州醫科大學將始終牢記“國之大者”,始終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衷心擁護“兩個確立”、忠誠踐行“兩個維護”,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建設“百年貴醫”目標的指引下,持續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貴州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虎虎生威的雄風、生龍活虎的干勁、氣吞萬里如虎的精神,聚精會神做好自己的事,跑出加速度、交出好成績,奮力譜寫“特色鮮明、同類先進、國內一流的百年醫科大學”建設新篇章,奮力在新時代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上闖新路、在醫學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上開新局、在加快“新醫科”建設上搶新機、在推動“雙一流”和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上出新績,在百姓富、生態美的多彩貴州新未來建設新征程中走在前、當先鋒,為開創高質量發展新的“黃金十年”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將在科研創新方面,立足‘大???、小綜合’戰略定位,以建設一流傳染病學科為核心,建設國內一流國際先進的高水平傳染病科研平臺,打造國際化具有傳染病特色的臨床樣本資源庫及數據庫,統籌聯動醫院、大學、科研企業和研究平臺,全面提升傳染病的產學研創新能力,一體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發展,建設國內先進的以傳染病為特色的科研型醫院和輻射華南地區的傳染病臨床救治網頂醫院,健全公共衛生體系,創新醫防協同、醫防融合機制,加強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和應急能力建設,為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風險、堅決守好祖國‘南大門’貢獻廣州力量。”余納說。
“只爭朝夕,不負韶華。時光易損歲難留,俯仰之間春已至。”李正赤表示,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劇、疾病譜的改變,醫療需求不斷增加,現有的醫療資源和服務模式已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亟須通過臨床診療、科學研究和全生命周期服務模式的創新,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創新永遠是醫學進步的主題,黨的二十大報告內涵豐富,為未來一個時期醫務人員踐行深化醫改決策部署、推動高質量發展、不斷增進民生福祉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奮進方向。“將加快華西醫學一流學科建設,培養高素質醫學人才,加快推進高質量發展醫院建設,全面提升臨床服務能力,全力創建國家醫學中心,堅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沖破醫學領域‘卡脖子’問題,切實踐行醫療‘國家隊’的使命擔當,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健康力量。”
徐州健康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