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魚刺了?”
“快吃個饅頭壓壓!”
你在吃魚時,是不是有身旁的人提醒你小心魚刺呢?提起被魚刺卡到,相信很多人都深有感觸,都曾有過被魚刺卡到的經歷,甚至有一些人還會因此再也不敢吃魚。確實如此,回想魚刺扎進喉嚨,小編甚至現在都還能感受到當時的那份痛苦。但是,你能想象嗎?徐州一獨居老太誤吞4cm魚刺扎至主動脈外膜,害怕麻煩兒女,竟是自己硬忍了整整四天才來到徐州礦務集團總醫院就醫!
故事的開端——要命的魚刺
據了解,這名老太太家住徐州周邊,今年快80歲了,平時兒女不在身邊,一個人獨居。四天前吃魚卡了刺,怕兒女擔心,忍了多日,直到胸痛劇烈才到當地二級醫院看診。接診醫生在胃鏡探查時,發現魚刺扎入位置很深不敢妄動,便立即撤鏡,告知其家人兇險性,建議前往大醫院治療。最終,她們找到了徐礦總醫院消化科汪曉紅主任求救。
在詳細檢查后,汪曉紅主任才深知其他醫院不敢接診的原因,血管成像、CT顯示,這根魚刺竟有4cm長!尖尖的一頭已經刺入了降主動脈外膜,且因為就醫時間晚,刺入部位已經開始水腫,拔與不拔,都有血管破裂大出血的風險!
汪主任介紹,主動脈是人體內最粗大的動脈管,是向全身各部輸送血液的主要導管,也叫大動脈,一但破裂,血液會像噴泉一樣涌出,患者短短幾分鐘內就會喪失生命。
行醫的擔當——10分鐘集結MDT會診
“這個病人情況非常復雜,可以說是最近幾年我遇到的最為棘手的病例。但關乎人命,即使再困難,我們做醫生的也不能因為風險就放棄,這根魚刺必須要取!”汪主任說道。
決定手術的即刻,汪主任便邀請了胸外科黃繼江主任與消化科柔性引進人才、省人民醫院內鏡中心范志寧教授初步商議治療方案。
那么到底是開胸取?導管室介入支持下置入大血管支架取?還是在胸腔鏡支持下取出呢?次日上午,汪主任匯報了醫務處,請求組織多學科聯合會診。消化科、胸外科、麻醉科、導管室、影像科等各科室充分響應調配,僅用時10分鐘就全部集結到位!開始共同探討手術該如何進行,對術中可能遇到的風險進行提前預判,并作出應對決策。
團隊的力量——“雙鏡”聯合擒“兇”
患者高齡且拖延治療4天,病灶已開始水腫,胃鏡取刺過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現大出血,危及生命。同時,還考慮病人家庭經濟條件,經反復討論,最終在與其家人溝通下,選擇了對病人創傷相對較小、較安全的一種方法——“雙鏡”聯合手術。
汪主任表示,“雙鏡”聯合手術,即在胸腔鏡支持下,胃鏡操作取出魚刺。該方法是指在胸腔鏡監視下,行胃鏡下取異物,胸外科做好即刻止血的準備,雙鏡聯合隨時應對突發情況,確保手術的安全進行。其中一個小細節,胸腔鏡通常采取的是右側臥位體位,而胃鏡的常規體位是左側臥位,此次雙鏡合作,內鏡術者需要配合以自己不熟悉的右側體位來進鏡。而魚刺的大部分已經刺入食管,僅留小部分末端在腔內,因此還要求術者必須保證在取刺過程中,不能將魚刺推入更深。否則扎透主動脈,必然造成大出血,帶來不可挽回的后果,取刺的角度、力度、方向都很重要。
手術步入了縝密的籌備當中,大家各司其職,全力以赴,范教授通過視頻遠程指導。在胸腔鏡暴露大血管到位后,驚心動魄的取魚刺開始了……
術中,汪主任進鏡發現,魚刺刺入部位已有少許鮮血,并有白色膿液!眾人表情頓時凝重,極有可能大出血!各科室早已做好準備,隨時應戰突發狀況。幾經周折下,終于成功取出魚刺。
雖已知這根魚刺很長,但在術后看清魚刺全貌時,大家仍不由地倒吸入一口涼氣!4cm長的刺,刺入血管的一端非常尖,若再多刺入一點點,這個老奶奶肯定就沒命了!手術室外的病人家屬,在看到這根長長的刺時,激動地泣不成聲,不斷致謝。
“這場手術的成功,光憑我一個人的力量肯定是不行的。在整個過程中,團隊的力量、團隊的配合才是真正致勝的關鍵。目前,老太太恢復的非常好,已經達到了出院標準,后續進行定期復診就可以了。”汪主任說道,“這場兇險的手術,我們多學科的團隊合作精神真的令我十分感動,也非常感嘆,我們礦總院團隊能夠做到如此齊心,為大家點贊。”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